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活版“清明上河图”盼增色添香
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孙灿芬  日期:2014/1/7
    西街,是有乡愁的地方。而事实上,对于很多人来说,西街还是现实中的机缘,和比乡愁更贴近生活的情愫。他们中有的在西街邂逅了人生伴侣,有的在西街开启了艺术生命;有的祖祖辈辈生活在西街,有的数十年如一日保护关注西街;有的用脚步丈量过西街的土地,有的用纸笔记录了西街的历史。他们,不一定都是西街人,但他们跟这里的人们一样热爱西街,关心它的未来。

    “西街就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只不过没有船,但它是活的。”他们中的陈世哲说。如何让这样一幅活版“清明上河图”在时代的激流中,不被冲刷破败,还要增色添香,值得所有泉州人思考。

    他们,一直关注西街——

    “给老街留出呼吸的空间”

    ——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

    “西街是泉州古城的缩影,如同一条时光隧道。”黄真真说,从中山路的钟楼到新华路,仿佛从现代穿越民国、清朝、明朝等朝代,直到1400多年前的唐朝。如开元寺那棵千岁高龄的古桑树,历经风雨,几经劫难,依然郁郁葱葱。

    她说,西街也是“宗教博物馆”,容纳了佛教、印度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西街亦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几乎每条巷子都有名人故居、宗祠,如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董杨大宗祠、朱氏家庙、唐代名吏欧阳詹故居、明代理学家蔡清故居等。“西街的一砖一石都是历史信息的载体,留住西街,等于留住古城的根。”

    她建议,西街项目可先对西街片区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挖掘,再分类整理并筛选,不同类别的文物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即便拆除缺乏保存价值的物品,也要给老街留出“呼吸”空间,不能再添加新的硬件。同时,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到物质文化遗产即老宅子里,动静结合。“想象一下,在一处老屋的天井里,泡一壶铁观音,尝点名小吃,欣赏南音或木偶戏,身心放松,是不是很美好?”

    “记忆历史风貌都要留住”

    ——古城保护专家吴永安

    来到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吴永安的家中,他翻开了一本“空中看泉州”的摄影作品集,笑着说:“西街,是最具泉州风貌、最具保护价值的地方,每个角落都很精彩。”他指着照片上的红屋顶说:“这些红瓦有时间的积淀,有质朴的美。”

    在吴永安的笔记本上抄着上世纪60年代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游泉州留下的诗——“东西双石塔,南北一条街。梦现桑莲境,醒存水目怀。清泉随地涌,曲巷有花斋。蓬勃新生气,何妨且住佳。”寥寥数语,魅力西街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吴永安感叹,“西街故事多啊!”

    作为古城保护专家,吴永安认为西街的保护和发展要坚持三个原则——留住记忆、留住历史、留住风貌。“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修缮、补充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保留老西街的原汁原味,这需要专业团队,也需要政府投入。”

    “已经消失的就不要重建了”

    ——原泉州市文管办研究员郑焕章

    2004年5月到7月,受市城乡规划局之邀,九三学社泉州市委员会“泉州旧城区遗址遗迹”文物考古科研课题组8位专家和特邀专家学者曾对西街片区开展实地踏勘。郑焕章就是当时的文物考古科研课题组成员之一。

    “西街改造整治,要着眼于名城保护、传统民居维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做实实在在的好事。”郑焕章说,一些历史上有名的文物和史迹如肃清门、蔡清“蒙引楼”等,已经拆毁消失,就没有必要耗费大量资金、人力重建,“复建建筑一来与现存建筑不相协调,新不新旧不旧,地位尴尬;而且复建占用地面,对交通、当地居民生活等会造成较大影响”。

    他们,一直住在西街——

    “修缮老店面,让生意更安稳些”

    ——亚佛润饼皮店老板娘陈淑珠

    西街亚佛润饼皮店是一家百年老铺。每天早上5点半,老板娘陈淑珠就来开店、备料、制作,直到晚上8点才收工。早上由师傅做润饼皮,下午则由陈淑珠负责。她一手握着发酵后的面粉团,将它在铁炉上涂上薄薄的一圈后又收回手里,一手拿着一块小铁板将润饼皮撕起来。一天下来,店里要做近2000张的润饼皮。

    百年润饼皮老铺世代相传,如今已经传到了陈淑珠女儿的手中。“到了清明节,女儿就会来帮忙,现在技术已经比我还好了。”

    聊起对西街改造的期盼,陈淑珠说,西街两侧老店铺破损较为严重,她的润饼皮店就曾在2008年大修过房梁。现在一下大雨,墙体还会渗水,希望政府统一规划,或者允许个人翻修店铺,“让生意做得更安稳一点”。

    “发动海内外泉州人保护西街”

    ——西街26号史家后人

    史继偕生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曾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明代宰相制度废除后,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因此史继偕在西街的老宅也被称作“宰相府第”。如今,史家后裔史经济一家人仍居住于此。史经济今年73岁了,从小在西街长大。在他的童年记忆里,西街狭窄,少有店铺。开元寺场所大,是他和小伙伴们最佳的嬉戏地,他们常在里面捉迷藏。

    1968年,周女士嫁入史家。她对这座老宅和西街又有不同的感受。“刚住进来时,老宅内外的水果树很多。40多年来,房子越建越多,西街也越来越挤。”她说,每逢传统节日,大宅院各家各户都会集体祭祖,非常热闹,“听说古代史家的公子少爷常常渡船夜游,玩够后再回来。西街上老宅多,每户都有故事”。

    对于西街的未来,史经济思考了很多,他认为要一口气全部“修旧如旧”需耗费很大一笔资金,难度大。可先总体规划,从街面建筑开始,由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家和海外华侨合力保护西街。

    他们,与西街有着奇妙的机缘——

    “保留一方人神共居的家园”

    ——《泉州味道》作者颜瑛瑛

    这位方逾而立之年的女子,十分相信冥冥中的机缘。确实,仅从她与西街的结缘,就可以看出她的这份相信,很有底气。

    那是2006年,西街改造的呼声同样强烈。当时还是记者的颜瑛瑛受命写一个西街的专题。对于记者来说,选题确定后,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收集资料是“规定动作”,行话叫“做功课”。颜瑛瑛通过网络,搜到了苏的博客。这位生于西街、长于西街的小伙子,非常热爱西街,整理了满满一博客的西街史料,还附送自己从小到大在西街各个角落的“时间照相簿”。

    然后,他们走了文艺片的经典剧情。网络的相识,发展到网下的相知、相惜,最后干脆扯证结婚。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位“老西街”帮开小灶,颜瑛瑛的选题完成得还真不错,获得了当年度的福建省新闻奖一等奖,题目大剌剌地就叫《写给S.的西街情书》。婚后,两位小文青最喜欢的事,就是绕着西街穿过一条条巷子。

    “能不能把这些小巷子的曾经和现在写成一本书?”在时任泉州晚报社社长杨国昕的提议下,颜瑛瑛将手边近一年的古巷采访资料进行了深度编辑修改,并于2009年春推出了泉州晚报社文丛之《泉州味道——古城廿四巷读册》。

    “我的朋友蔡崇达曾经为《中国人物周刊》写过一篇稿子,叫做《泉州:寻宝之城》,被多方转载。”颜瑛瑛说,西街就是这样一个泉州的微缩版,浸润着城市的历史、风貌、民俗和礼数。特别是每个月农历廿六的勤佛日,那些洋溢信仰的脸庞和鼎盛的香火,让人忘记今夕何夕。

    保留这方人神共居的家园是很多泉州人的期许。颜瑛瑛建议,保留原来的青石古板、红砖雅舍,保留西街建筑原有的味道,不仅仅修旧如旧,更要保留西街现有的生活风貌,“政府需要做的是出台政策,确保现有的好安然无恙,现有的缺得到改善”。

    “借鉴金门经验改造老街”

    ——著名摄影家陈世哲

    1956年,陈世哲8岁,因母亲调换工作单位,全家搬入新购置的西街187号,“那时还是西街207号”。这两年备受“驴友”青睐的民宿“旧馆驿”青年客栈,租用的正是陈家的这栋宅子。从陈世哲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正式搬离这里,即使刨去中间到德化上山下乡的17年,他在西街也生活了超过20年。

    “那时候的西街呀,现在的年轻人是想象不到的。”打开记忆的闸门,陈世哲就像是孩童一样,细数珍宝:“现在说起西街的小吃,大家可能只说得出西街面线糊和春饼皮。那时候,开元寺两侧的老字号老店铺太多了,有卖碗糕的、卖肉粽的、卖酱瓜的、卖花生糖的、卖面线糊的、卖西洋蛋糕的;有卖烧香供品的,卖花灯的;有租小人书的,说书的,吞剑打拳卖膏药的;有棉絮打被子的,染衣服的,做衣服的,反正当时的人脑袋瓜里能想到的,西街全都有。”时至今日,陈世哲依然记得,巷口卖酱油的叫朱星临,绰号就叫“豆油临”,还有一个卖红糖的,也有跟行当相关的绰号,“绰号就像招牌一样,体现老字号的真气派。”

    “西街就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只不过没有船,但它是活的。”陈世哲说,正是富有人间烟火气息的西街,启蒙了他的艺术生命,让他学着以见证者的角度,记录历史。“学摄影是后来的事,我最先学会的,是街上的叫卖声。”陈世哲说,几年前,他还应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之邀录制了多集《消失的市声》,以模仿当年街头叫卖声的形式,唤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后来,这些节目还被台湾媒体选中播出,让很多台湾人赞叹“多有意思的泉州生活”!

    “西街只能保护性开发,尽管这比拆掉重建还要困难,却是唯一途径。”陈世哲建议,西街改造的规划,要多请专业人士参与,尤其是那些熟悉泉州历史、典故和文物的专家,才能更好地梳理出“修旧如旧”的思路。此外,也可以借鉴金门原貌整修老街的经验,完善配套设施、整治优化环境、引入文创产业,让老街脱胎换骨、重现风华。
编辑:菩提树
名称盘点隐于重庆市井中的古建筑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沁河古城堡大河边上唯美废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福建涵江红砖厝建筑中西合璧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粉墙黛瓦婺源古宅的前世今生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陕西府谷宗常山龙泉寺

类别寺观建筑
 ·政策也解救不了没落的海南古..
 ·外国楼堂馆所太寒酸 英首相府..
 ·三大创新激发百年古村 周村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