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记者随同保靖县诗词学会专家学者一道在碗米坡镇陡滩村西岱组采风。
该村属碗米坡地段,距县城7.5公里。据该寨贾氏谱牒所记,西岱古寨始形成于明朝末年,几栋古建筑系由常德、沅陵迁入的先祖贾志富及其子孙所建。第一栋始建于1610年左右,现人称“老屋”,第二栋现称“新屋”,建于1700左右,第三、四栋建于1815年左右。整个建筑群约占地1.5公顷。从建筑格局来看,第一、二栋采用土著先民传统模式,及“三柱四棋”、“五柱八棋”式。正屋的左前右前均修有转角楼,分上下两层,上为人住,下做仓库、碓磨房或厕所猪烂等。三、四栋则不同,一改前面的老式样,其布局为中原的“四合院’模式。这说明,在土司时代,当地先民已大胆引进中原文化,把湘西少数民族的文明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沿着青墙瓦壁,以及不少石柱痕印,保靖县土家族学者、退休干部陈家驹惊喜发现:“这里是走廊,这里是个小厢房。”陈家驹表示,西岱古建筑群保存相对完好,这个与民族族源有很大关系,贾家是几家大姓,贾家祠堂就在河街拐弯的地方。子弟留下来后裔聚族而居,形成大族,居住这儿,征战有功,对联体现出来。朝廷又有赏赐,激烈后人。
诸建筑造型古朴典雅,气势恢宏。五十年代末遭毁坏,两千后只留下残垣断壁。古寨建筑的格局印证出一种文化现象,残垣断壁上的文字墨迹让人扑朔离迷,悬念迭起。先看一大门楹联:“名留交趾光前烈,望重洛阳垂后昆”。横批:“澤源唐叔”。此联保存完好。楹联字体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体,特别是“澤源唐叔”四字,为颜体阴文,每字50立方米,赫赫醒目。这在保靖县古建筑中实属少见。不仅在石门上雕刻有这幅对联,西岱组一处菜土中也摆放有用石头雕刻的对联。横批有两种写法。新屋为“泽演唐叔”,中间和边上的又为“泽源唐秫”。“泽演唐叔”这个横批,既点明了对联主题:教育贾氏后代子孙要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学习和传承先辈的优秀品德。又与上下联的内容相辅相成。“光前烈”与“垂后昆”同“泽演唐叔”遥相呼应,浑然一体。据考,“泽演唐叔”四字涵义深邃,“泽”恩惠也;“源”,源远流长也。“唐叔”是用典,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要发扬光大一诺千金的好传统,守信承诺。引申义为,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