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栋栋样式新颖的“红顶黄服”花园式别墅楼错落有致,一家家住户的上下水和供暖等设施一应俱全,一片片水清木华的生态园林住宅区生机盎然,一辆辆型色各异的私家车星罗棋布于房前屋后,休闲文化广场上树木成行、曲径回旋。
这,就是戈壁古镇“木华黎”如今的崭新面貌。
木华黎镇,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二团团部驻地。相传800多年前,成吉思汗骁勇非凡的大将木华黎率兵西征后,其部分将士驻扎于此,因而得名“木华黎”,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西部边陲古镇。
2009年,木华黎镇荣获兵团级“环境优美团场小城镇”称号。2013年1月,木华黎镇又入选“国家级生态乡镇”名单。如今,木华黎镇以文明、生态、和谐的新型军垦新镇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戈壁古镇“木华黎”已然成为三师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兵团的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得益于兵团的城镇化建设。”12月5日,四十二团政委任润林说。
一镇两区宜业宜居
过去,这里曾被形象地调侃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处处盐碱滩,户户土坯屋”。地处偏远、土地盐碱化、生态环境恶劣、经济不繁荣,一直是困扰四十二团快速发展的原因。而且因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职工队伍也极不稳定,以往每年引进的新职工和大学毕业生很多都离开了团场,这成了该团历届党委的一块“心病”。那么,究竟该如何治疗这一“心病”呢?
“一座城镇,就是一个现代文明的聚集地,一个维稳戍边的堡垒。拴心留人,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牛鼻子’,是屯垦戍边的基业,对于稳定和巩固人才队伍作用巨大。”该团党委达成了一致共识。
2007年,该团开始着手治疗困扰其已久的“心病”,率先在三师实施了城镇化建设工程。
该团从改善职工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等民生建设入手,针对职工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取暖难等问题,根据国家、兵团和师关于农牧团场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了12栋职工住宅楼和团部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楼,完成了团部的给排水、集中供暖和城镇道路建设等工程。
继2007年完成小城镇一期道路、管网建设等工程后,该团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施工、高品位建设、高效能服务”,将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的建设理念充分融入到了团场的城镇化建设中。
截至2011年年底,该团共计投资了2.16亿元用于团场的城镇化建设,兴建了职工住宅楼、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台、医院综合门诊楼、商业住宅楼、文化广场、休闲花园;绿化、美化、亮化了团部环境;完成了团部给排水、集中供暖、城镇道路、学校教学楼保温加固等工程的建设。城镇功能的逐步完善,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2012年,该团投资1.47亿元和招商引资6000万元,完成了400户保障性住房及室外配套设施、教职工周转房、2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镇区绿化美化、1万亩盐碱地治理、渠系防渗等19件民生工程的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如今,该团的小城镇规模已扩大至2.6平方公里,已完成办公、商业、教育、卫生、住宅等建筑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随着市政设施的日臻完善,小城镇建设已初步形成了规模。
2010年,该团按照“一镇两区”的规划发展格局,投资2400余万元,打造了占地面积达20.2万平方米的古鲁巴克片区中心连队。该团以楼房建设标准兴建了中心连队职工住宅小区,共建高标准职工住房170套,将古鲁巴克片区的二连、四连集中搬迁于此。
12月5日,笔者走进中心连队,看见了排排整齐的黄墙红顶住番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许多小轿车、农用车停放在房前屋后。
“家里添置了新家具,屋里上下水齐备,冬天有地热取暖,夏天房前还可以种菜,住到这样的房子里,我感到非常舒适。”该团四连职工江光军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