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毁古迹建新城”折射文化沙漠化
来源:光明网 日期:2014/1/6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安氏大院,周边有上千年的安氏古墓园、300多岁的古树相伴,是附近安氏宗亲的圣地。如今,因“合村并城”,它被“限期拆除”。此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也为之绕开。目前,一些志愿者正在呼吁“原址保护或者易地重建”,而郑州市文物局也“介入协调”。
座落在河南新郑的“安氏大院”,作为一座百年文化古建,南水北调曾为其“让道”,如今却敌不过当地政府的“合村并城”,面临“限期拆除”的危险。所幸的是,当地尽管宣布了这座文化古建的“死刑”,但尚未“立即执行”,在文物保护志愿者的呼吁和文物部门的干预下,还有一线生机。问题是,即便是保住了这座文化古建,却难以遏制各地“毁古建造新城”的政绩冲动。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记得住乡愁”,成为一种主流声音。而文化古建,是“记得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之一。“安氏大院”面临的困境,表明毁古建造新城乱象,至今非但未能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反而是变本加厉。一些地方所谓的城镇化,就是大拆大建、拆旧建新。盲目追求GDP增长政绩,支持开发商毁旧址建新楼,在畸形的楼市中求“经济繁荣”,而不惜毁掉先贤留下的历史文化瑰宝。
古城、古址和古建筑等文物,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它集历史、文物、艺术、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集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髄;因此,每一个能够保留下来的文物,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和延续。然而,一些地方重经济、轻文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多地省市文保单位让位房产开发,变身别墅、餐馆、甚至洗脚城,古建筑被经济利益所裹挟;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的城市建设和开发,不惜对古建筑和文化遗址进行毁灭性地拆除,无疑是对文物尊严的亵渎,甚至是对历史文化的背叛。
一些地方热衷于毁古迹造新城,源于当今社会物欲观念尘嚣直上,更源于文化价值的迷失。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造成人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减弱;精神的物质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反过来影响了历史文化本身。由此表现出来的泛物质化的思潮,以及功利化的浮躁心态,严重削弱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值得当今社会反思。
特别是,毁古迹造新城乱象丛生,折射出对文物的监管和保护,如瓷器一样脆弱。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文物部门和文物专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热炒文物并非是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去挖掘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是各取所需,在文物身上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对于毁古迹造新城的文化暴力行为,文物部门不能再坐视不管,应依法予以制止和处罚,否则就是历史的罪人。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