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走进太行山,品味奇特古石楼群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董竹林  日期:2014/1/6
    在河北省西部,绵延的太行山里,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王硇村,这里拥有非常奇特的古石楼群。

    王硇村古石楼赭红色的“丹霞石墙”,透露着北方的粗犷,流线型的蓝瓦屋顶,展示着南方的秀丽。此外,还有标新立异的“东南缺”和“伸缩巷”,尤其是在三岔巷口,“拐弯抹角”的风格,吸引着外来游客的目光。

    这座山村,西高东低,整体呈坡状。沿着石板铺就的街巷踱去,村子的中心,一道斜巷中的古建筑群,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排民居石楼共五座,全部斜错而建,面向东南方向,居然统一露出了缺角。五座石楼连成一排,每座石楼都有门和院落相通。石楼露出的“缺角”,从哪儿看都形体相近。这应了本地的一句俗话:“有钱难买东南缺。”

    蓝天白云下面,石墙与石墙中间,沿着小街缓缓西上,路北有两家“门当户对”配饰齐全的门庭。随后,街道就变弯曲了。东边是背靠背筑房的人家,由于取向的不同,两家石墙中间,像弯弓似的突了出来;西边人家高高的石墙,则对应着弧状般缩了回去,这就是极富美感的“伸缩巷”。

    “伸缩巷”不足百米,其弯曲的墙壁,很容易让人想起北京天坛著名的“回音壁”。出“伸缩巷”石街漫步,在三岔口及每一个拐弯处,就可以看到伸出的石墙角,地面上都会抹出近两米高的“半圆”。在这里,“拐弯抹角”,一改词条上说话绕弯的比喻,变成了“克己利人”的直观诠释。

    这座村子有五百年的历史,最早的住户,是当过“镇京总兵”的王得才家。当年,王得才护卫皇家贡品进京被劫,避难于王硇村。就石楼整体建筑来看,从门当户对的门楼配饰,黛瓦拱脊上的龙兽鸱吻,“四合院”和“一进三团院”的建筑格局,足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官宦之气。

    古人最讲究“天圆地方”的建筑风格。无论北京的四合院,昆明的老宅,“一颗印”都是方方正正。只在院内,才有小桥园亭、曲水流觞般的秀美景观。有趣的是,王硇村的石楼群中,出现了“门前缺”、“缩墙”和“抹角”,都与方正格调相悖的。这里的先人,更看重防御功能。比如,村里的古石楼,院院相连,户户相通,家家有楼,逢岔路口必有耳房,整个村庄俨然一座攻防兼备没有城墙的城堡。

    王硇村东低西高坡状地形,决定了村里的先祖,在楼房建造的次序上,更多的是先从低处建起的。东南缺的“缺”和伸缩巷的“缩”,大多呈现在街巷的西边。显然,“缺”和“缩”并不是美观上需要,而是环境上的制约。当地人不计得失,对防御和脱险藏着更多的心机。

    据说,王硇村的后人,不乏富商巨贾。他们赚来的金银拿回家时,都是装在布袋里面,用驴驮进院门。驴背上直挺的布袋,最不愿在拐弯处触碰墙角。当地“东南缺”、“伸缩巷”和“拐弯抹角”,给人们最直接的便利就是畅通无阻。过去,人们留街门口时,最看中不能窄于棺材的宽度。王硇人也给先祖们,留下了一条顺畅的道路。

    弯弯的石巷里面,石壁上麻雀的啁啾,向人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跟邻居吴家在宅基上发生了争执,张英曾在家书里回复道:“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无非想让自家人将宅院四周的高墙,拆让三尺。想不到,他们办完这件事之后,邻居也备受感染,竟把自家的围墙拆退了三尺。最后,双方空了一条六尺宽、自由通行的巷子。古城邯郸也有一条著名的“回车巷”,赵国的蔺相如曾在这里,为老将军廉颇回车让路。而这些典故不经意间在王硇这座古村中有了回应。

    一次次触摸冀南王硇村那厚厚石墙,在古老的景观中,体味那些先人关于“舍”与“得”的智慧,不由升起一种悠远的情怀。
编辑:菩提树
名称盘点隐于重庆市井中的古建筑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沁河古城堡大河边上唯美废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福建涵江红砖厝建筑中西合璧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粉墙黛瓦婺源古宅的前世今生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陕西府谷宗常山龙泉寺

类别寺观建筑
 ·政策也解救不了没落的海南古..
 ·外国楼堂馆所太寒酸 英首相府..
 ·三大创新激发百年古村 周村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