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渡吊脚楼可是省内唯一一个吊脚楼群了,而我却只能用我的笔来纪念它曾经的繁华。”近日,合肥市民、古建筑专家汪晓彬给本报打来电话,称在他的故乡泾县章渡老街上,存有一处300年历史的吊脚楼群,其景观极为罕见。而近年来,由于无人维护,在河畔屹立的这座吊脚楼开始出现坍塌。看着这一即将消亡的奇特景观,他凭借着儿时的印象,用手中的笔,画下了一组章渡吊脚楼的钢笔写生画,以此为后人留下最后的记忆。
修复合肥众多古建难忘故乡的吊脚楼
汪晓彬如今在合肥一家文化单位工作,他是一名徽派古建筑木雕、砖雕专家,曾经参与修复李鸿章故居、李鸿章享堂等多个合肥古建筑。然而,当他在合肥修复了数量如此之多的古建筑之后,心中始终有一处遗憾没能放下——那就是他的故乡泾县章渡古街上,还保留着安徽省唯一一处吊脚楼群,可近些年,这些吊脚楼的情况不容乐观。
汪晓彬说,章渡依水而建,位于青弋江畔,自古以来商业繁华,商贾云集。正因为这些因素,才造就了安徽省内唯一的吊脚楼群。据汪晓彬考证,这些吊脚楼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时,一名富商希望在章渡街上修建房屋,却发现由于古镇沿河而建,其余建筑早已占据了老街沿街地块,只剩下不适宜建房的河滩。这名富商灵机一动,参照西南吊脚楼的样式,用木材在河滩上搭起了柱子,支撑起房屋的一边,造就了一栋造型独特的吊脚楼。从那之后,在此造房的人们顺着河畔,建成了一排吊脚楼,形成了如今的章渡吊脚楼群。可最近几年,由于无人维护,加上古镇上的人们纷纷搬离,空置的吊脚楼开始出现坍塌。
老街没了人气吊脚楼开始倒塌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泾县云岭镇的章渡老街。顺着青石板的老街走去,河畔一侧的木质结构的吊脚楼群已尽显破败,整个老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一间间吊脚楼的大门紧锁,不少房间的顶部出现了窟窿。透过门板早已不见踪迹的门洞向内看去,这些吊脚楼的顶部已经完全坍塌,尽管如此,这些吊脚楼的木柱还依旧保存完好,站在青弋江畔望去,只见绵延一公里的吊脚楼群甚是壮观,上千根木桩如同士兵一样矗立在河畔,依旧诉说着当年这里的繁华。
顺着老街走了五分钟,记者才在一间吊脚楼中找到一户人家,这家吊脚楼依旧保留完好的木质墙壁上糊满了报纸,顶部雕花的横梁显示出这栋建筑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精华,走在吊脚楼内悬空在河滩上的地板上,发出吱呀呀的声音。这家主人汪恒贵已经79岁,他告诉记者,由于建筑下便是河水,吊脚楼的室内温度比一般建筑都要低,最适合夏天居住,就是冬天冷了一些。
旅游开发失败房子坏了没人修
谈起其他吊脚楼的破败,汪恒贵告诉记者,8年前,一名南京老板曾经买断了章渡老街的旅游开发权,并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并负责老街建筑的维护。在经营了两年后,旅游的门票支撑不了对老街的维护,南京老板就放弃了这个景点经营,旅游公司也停止了运营。
汪恒贵说,可从那以后,房子坏了没人维修,老街渐渐开始出现破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搬离老街,整个老街只剩下几户老人还坚守在吊脚楼里——如此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老街上的人气越少,这些吊脚楼就愈发破败。
记者随后在云岭镇镇政府了解到,2005年,南京商人李修臣与当时的章渡镇(已与云岭镇合并)镇政府达成协议,出资开发老街,成立了臣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此后由于门票收入并不是太好,2007年,旅游公司的项目就停止了,目前老街的开发确实处于停滞状态。记者随后拨打了泾县臣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电话,却均显示为空号。
希望不要重蹈肥西吊脚楼消失的命运
回到合肥,当汪晓彬看到记者拍摄的章渡吊脚楼群破败的照片时,显得无比伤感,他感慨道:当年他在参与修复合肥市内的一些古建筑时曾了解到,肥西县丰乐、新仓等地在解放前,在丰乐河畔也曾有过一排吊脚楼。解放后,随着城镇发展,那些吊脚楼被一一拆除。如今,章渡老街内的吊脚楼建筑群已经成了安徽省内现存的唯一一个吊脚楼群,其规模在全国也算是比较大的。
“我不忍用镜头记录如今老街那些残破的景象,只能凭借儿时记忆,将老家的吊脚楼最繁华的时期绘成图画,留给后人。”汪晓彬向记者展示着那一幅幅反映当年人们与吊脚楼和谐相处的钢笔画:“我真的不希望这处省内现存唯一一处吊脚楼群重蹈丰乐、新仓吊脚楼的命运,可我现在能做的,只能用笔将它的记忆留在纸片上。”
安徽唯一一处吊脚楼群章渡吊脚楼
章渡老街位于泾县西南20公里处,古镇依青弋江而建。整条街都是古色古香的徽派木质建筑,但房屋一面临河,前店后宅,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被称为吊脚楼。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由于此建筑一户接一户,绵延约两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又称“江南千条腿”。章渡吊脚楼不仅是皖南古民居的另类,也是安徽目前现存唯一一处吊脚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