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济祠碑
在今年3月下旬国家文物局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上,江苏淮安被确定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城市之一,其中,惠济祠等淮安多个遗产点将于今年8月迎接国际古迹遗址专家的现场考察、评估。
康熙、乾隆曾亲临祠庙进香
惠济祠位于江苏淮安淮阴区码头镇的古清口。明清时期,码头镇古清口是黄、淮、运等河流的交汇之地。为了祈求平安,人们在码头建了众多庙宇,其中以惠济祠规模最大。惠济祠又名天妃庙、奶奶庙,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供奉泰山碧霞元君。明嘉靖初年(公元1522年),章圣皇太后取“给穷苦的人们以恩惠”之意,赐名惠济。清代,惠济祠又增设妈祖娘娘的神位。妈祖娘娘福河济运,非常灵验,因此惠济祠备受皇帝与朝臣的崇敬,尊行春秋致祭,列入祀典。康熙、乾隆皇帝亲临祠下,虔诚进香。盛名之下,惠济祠终年香客如云,香烟缭绕。
现在的惠济祠遗址处,依然矗立着乾隆皇帝题字的惠济祠碑,历经沧桑巨变,虽然御碑上的字迹有些许模糊,但是碑体整体看来依旧透露着当年帝王题字的威慑力。碑的顶部和底座都有龙纹浮雕,中间则是乾隆皇帝当年的御书。碑身高十几米,庄严而威仪。
惠济祠碑正面刻乾隆御笔行书七律诗一首,背面刻乾隆亲拟称颂康熙治水业绩的碑文,是大运河“申遗”和研究康乾时期治河、导淮、济运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正因如此,惠济祠碑在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京杭大运河江苏淮安段16处重要节点之一。
在遗址处,地上散落着许多石块,虽是几百年前的建筑物上留下来的,但若不仔细看,似乎与一般的石头并无差异。不过细看却有惊喜的发现:许多石块上有圆形的雕刻痕迹,内圈的雕刻纹路与中间的小口都清晰可见,部分石块上还有明显的纹路走向。虽然都只是一个个横断面,但是明显可以看出它在当年是作为柱子基石使用的。像这样的石块还有很多,其间杂草丛生。时光虽然将惠济祠当年的壮阔宏伟抛下,但是历史的存在不可磨灭,所以即便只剩下几块石块、几缕花纹,历史的真实性与对现人的震慑力仍然历久弥新。
借以想象,勾勒当年盛况
惠济祠历经洪灾、战乱的涤荡,最终于“文革”中彻底被毁,仅留下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一座。祠虽无存,然南来北往的船民和一些善男信女供奉祠神仍心切。该祠在海内外香客中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现虽祠之实体无存,但上香者仍源源不绝,其中不时有日、韩等国友人前来上香。
时隔几百年,笔者走访惠济祠,虽然没有见到宏伟的宫殿与华丽的修饰,但是从散落在地上的瓦砾中,也依稀可见当年惠济祠周围车马穿梭、人声鼎沸的繁华。
走访古迹时,笔者一行还看到现今仍在使用的香火炉。炉身已经锈蚀不堪,当年是否漆有红漆也不得而知,但是“碧霞元君”等字样却依旧存留。由于时间久远,字迹已经非常斑驳,住在惠济祠附近的老人,有关惠济祠,他们并没有存留下多少记忆。
说起这座“小庙”,其发展中还有颇多故事。如由明朝嘉靖年间的淮安知府刘良卿所写的碑前文所示,在1519年,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止跸祠下”,“章圣太后过淮,复有黄香白银之锡。已而复奉圣旨,额赐惠济祠”等原因,惠济祠得到皇帝御赐的匾额,由原来一座小小的土庙,摇身一变,成为众香客心中的祭拜神地。虽然现在残存的只有古遗址以及零落的瓦砾等物什,但是借以想象,似乎不难勾勒出当年的盛况:挑着担子的货郎穿梭在一群善男信女中间叫卖着,不时地拦下一位香客夸赞着自己的货物,或是一盒胭脂,或是一盒蜜饯,总之都是轻巧易带的物件,几文钱一个,让人爱不释手。也或是母女、姊妹同行,簪花戴柳煞是喜人,看着过旁的路人羞涩地低眉前行,却又忍不住回眸相望,而后相视一笑。香客的络绎不绝与惠济祠内的鼎沸人声,让惠济祠充满了更多的“人情味儿”。
推荐阅读:
安阳文峰塔:倒立千年的塔
太原双塔凌霄
商丘崇法寺塔护中州
河北正定隆兴寺 京外名刹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