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算是毁了。”经营凤凰客栈的尚老板说,自家去年“五一”四十多间房原价销售还天天爆满,“上个礼拜看情况不对,马上打折,今天只住了一半,明天可能根本没什么人。”
从凤凰古城开始“一票制”收费,到媒体和舆论的广泛质疑,再到众多网民自发在网络上“坚决不去凤凰古城”的强烈“抵制”,当地景区出现“五一”期间的旅游“冰点”,实是不出人意料。估计凤凰管理方和当地政府也没有想到,消费者和公众的“脚”竟然就这么“厉害”,不仅这个原本应热热闹闹、游人如织的“五一”一下子惨淡下来,而且后续的节假日和“黄金周”如何,仍未可知。这样的“现状”估计很让当时的“决策者”头疼,但游客的“反应”、景区的冷清以及商家们对“五一”节假日“算是毁了”的判断,何尝不是当地政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结果?
“算是毁了”的这个“五一”,不仅仅是商家和景区经营者经济利益的严重受创,更包括无法用金钱计算的声誉和未来景区景点的良性发展。首先,这起“得不偿失”的“收费”事件,暴露出来的是决策者对国内旅游市场不理性的判断。景区景点承载着公众需求也带有强烈的公共属性,以“门票经济”来加重公众负担、“掠夺公共资源”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一个必将被唾弃的模式。这是一个大“气候”来临的象征,也是任何一个个体景区景点无法抗衡逆转的“大势”,谁逆势而动谁吃亏。凤凰古城就是反面典型。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提升,已经不是过去可以由个别地方“拍拍脑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时代了。凡是漠视公众权利,凡是无视社会文明和整体公众权利意识提升的“决策者”,终将会在盲目决策、闭门决策上碰得“头破血流”。
因此,在“一票制”收费之下,商家已经成为了“第一批”也是最直接的“被砸伤者”,接下来如果这一决策和收费模式不进行根本性调整,“受伤”的将远远不止一线商家。据称,当前的景区“惨淡”现状已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并采取了“学生免票”、优惠、扶持农家船等一系列“补丁政策”,甚至景区内持续多年的“收费公厕”模式也在逐步退出。然而,这些“小修小补”的动作不会对景区的负面影响构成根本转变,对于当地的决策者和政府相关部门而言,真正应该痛定思痛和警醒的是转变“收费模式”时,对于民意、对于时代潮流为何如此麻木?希望这块“石头”能真正“砸”醒懵懵懂懂的决策者。
推荐阅读:
凤凰古城跨河吊桥桥面倾斜 数十名游客落水
绍兴鲁迅故里免费门票炒到百元一张
泉州:保护传统文化 体现乡土气息
金华最完整民国建筑群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