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值得铭记的事件随着时光的流逝被人慢慢地遗忘。但是,古老的建筑却沉淀着岁月的印记。
寻觅五通桥,经过阳光照射的古榕树呈现出斑斓的颜色,古镇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一面,这或许是一部盐业文明史,亦或许是一个城镇的兴衰史。如果要找寻当年的繁荣与辉煌,古镇应该是惟一的记忆。
关于上古时期的盐业记载,多为传说性质。比如,黄帝派夙沙氏煮盐,巴人起源与逐盐而居,羌人盐运与迁徙等。
翻阅五通桥的历史,不难看出,其“因盐而聚市、因盐而成邑、因盐而兴衰”。从公元前250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凿井煮盐”;到1521年,用顿钻技术凿出的世界第一口百米石油竖井;到清道光和抗战时期,“川盐济楚”和“民国中央盐务总局”驻桥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到上世纪40年代,天津永利川厂内迁和“侯氏制碱法”的诞生;再到真空制盐的发明和四川首只股票的发行……这里承载和记录了中国盐化工业发展的脉络,也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时至今日,“盐卤”依然占据当地经济命脉重要的一环。
今年5月,西南交大建筑学院教授、“四川古镇之父”季富政,成都市交委主任胡庆汉及成都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建华一行在五通桥区考察古镇资源时,曾叹道:“锁龙巷完全可与成都的宽窄巷子媲美。”
严格说来,成都宽窄巷子年运营费用上千万,文化名流、顶级品牌齐聚于此,而这条位于五通桥区花盐街、遗世独立的小巷又何以与其并而论之?
流离中有幸得见:盐在堤上,榕荫千载
《中国地名辞源》中载,“五通桥”这个地名源自“老桥”和“五通神”。“五通神”是人们供奉祭祀的庙中神灵,据说此神主管瘟疫,当时的盐商最怕牛瘟,所以对“五通神”是崇拜有加,而“五通神”就供奉在“老桥”附近的“五通庙”(此庙现已不存)中,由此便有了五通桥的称谓。
五通桥古镇位于五通桥城区,涵盖花盐街、工农街(旧名宝庆街)、群力街及该范围内的小西湖景区,是五通桥自然风光和历史风貌保存最好的地段,更是五通桥盐文化、码头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的荟萃交融之地。
作为五通桥古镇主道之一的花盐街,自清朝咸丰年间“川盐济楚”之时,便为盐商聚集之处,民国时期的盐业工会大楼亦坐落于花盐街锁龙巷附近。后因五通桥发展规划变革,锁龙巷逐渐没落,而正是由于锁龙巷的没落,我们才有幸在今日得见其辗转千载而依旧动人的容颜。
如果说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格局和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是胡同文化及其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存世“孤本”,那么锁龙巷即是恰因被人遗忘而得以在时代边缘忠实记录下其印拓的留存,是厚重博大的盐文化在西南一隅的千年亲历者。在这里,“盐兴文邦”之史温润可感,令人不禁对前人及其一手缔造的独特地域文化心存敬意。
在花盐街,我们看见了一栋民国时期的独立私人小宅,位于节点三角形用地中间,形成了独特的三角形小花园,最为奇特的是,整体建筑形似船体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房主如此修筑之初衷,只能推测,这或为早年运盐船帮所筑,遂屋体呈船形。
同在花盐街的朱家大院,是典型的山地民居,前店后宅,为清乾隆年间穿斗结构建筑,其建筑价值暂且不述,这屋主的外公即是郭沫若的大哥,屋主至今仍保留着郭沫若手迹书信。其祖上早先是在湖北卖生姜和油的小商贩,挣钱积攒之后便到了这里,买下此宅。
这街上还有间旅馆,旅馆主人迄今保存着清朝乾隆、光绪年间的房契;还有,在一栋青瓦房毫不起眼的角落,竟发现了仍旧完好的古时盐运梭槽……花盐街轶闻尚多,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小历史,拾缀而成亦为一页鸿篇。
或许每座城市都应当有一条值得途步的街道,足以让旅人细品一座城市的风韵嬗变,而五通桥的历史决计不是沉重的,那么这静谧沁人的工农街便一定是那条属于五通桥的,需要你暂停舟车奔波,放心徐行的街道随性择一个茶余午后,徐徐走过工农街,千余株百年黄葛树影婆娑,四下阒静,且听时光与河水静静流过。轻抚一段老墙,凝视一座老码头,在石垒和木板的缝隙中,岁月缓缓溢出,文化与历史在略显慵懒的阳光下渐渐轻盈起来,远处几位老者在榕树下对弈啜茗,令你笑微微,深感时光之平易近人,于是陡生喜悦,心怀感念。
还有群力街,是整个五通桥乃至西南地区罕见的集中体现当年制盐、储运、交易、管理过程的场所,迄今为止街上仍保存着当年制盐区域,如果打井下去的话,都还会有盐卤……
试图清点罗列完一个文化富矿所有的矿藏是不可能的,因为长久的积淀所形成绵延的文化矿脉一如历史本身一般源远流长,何况旅游的乐趣之一即在于那些属于自己的邂逅和发现。在这个尚未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古镇,你仍可以在某个雨过午后,伴檐下潺潺,踏清泠石板,然后敲响一户人家的木门铜环……
推荐阅读:
山西静升古镇的前世今生
宁波保国寺跨入千岁之门
山西应县木塔防雷之谜
大莱:莱阳古村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