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多处百年老宅亟待保护
日前,香港演员成龙连发四条微博,表示正在考虑把他20年前收藏的十间古建筑中的四间送出国门,捐赠给一所新加坡的大学做教学之用,并且表示,几乎有冲动想把其余那六间也捐给他们。此事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全国多处景区及市民纷纷表示希望成龙能够留住老宅。
近几日,晨报也连续刊发报道,江西婺源向成龙喊话,希望他将其收藏的徽派建筑捐给篁岭。对此,不少市民表示支持,同样也有自己的看法。有市民致电晨报热线反映,成龙捐赠一事也折射出有关部门对老宅保护不力,南昌梁万村等地也有几处老宅同样需要大家关注。接到反映后,连日来,记者逐一进行了探访。
东湖区跃进村有幢“飞来古宅”
位于南昌市东湖区青山北路跃进村67号,有一幢20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宅,饱经沧桑却屹立不倒。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幢普通的古宅因有两次异地整体搬迁的不凡经历,引来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现在许多当地村民称该古宅为“飞来古宅”。记者了解到,飞来古宅是南昌市东湖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该古宅建于清代中后期坐东朝西,面阔12米,进深28米,砖木构造,门窗雕花优美。据称,此发现对研讨南昌市清代民居建筑风格存在很大的意义。
部分门窗脱落、雕花损毁
19日下午,记者来到跃进村见到了这栋古宅,红色石门上面雕刻着“鸣凤朝阳”四个字。古宅分为前厅、天井、正堂、厢房、后门。而现在,前厅两侧的厢房已被拆除,被改成两栋现代的砖瓦小楼房。走进这幢老宅看到,房间的门窗、护栏均为木质结构,其中门窗设计各具特色,花格齐墙,图案精致、雕工精巧,惟妙惟肖,每扇门窗都有雕花。但记者注意到,这栋老宅不少精致的雕花已经被损毁。
在老宅内,住户之一的陶老先生大致地跟记者讲述了老宅的历史:这幢老宅最初的主人是姓万,最早是清朝时期建在东湖区三经路一带,后来搬迁至七里街附近,1958年才搬迁到跃进村。后因土改运动,古宅大多数厢房分给了当时的穷苦人,延续到现在里面居住了王姓、陶姓、吴姓、万姓等八户人家。陶老先生说,现在老宅子里面一些门窗已经脱落,保护迫在眉睫。
梁万村道光年间古宅亟待保护
日前,有市民向晨报记者反映,位于南昌青山湖区京东镇梁万村,有一栋道光年间的老宅子。这座原本为九进三开间的赣派建筑,如果再没有人关注并加以保护,恐怕也将面临消失的危险。接到市民反映后,记者来到梁万村见到这幢老宅,老宅主人之一的梁女士接待了记者。她告诉记者,这是一座原本为九进三开间的赣派建筑,是目前南昌保存较为完整的赣派建筑,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只剩下三进了。
记者在老宅门外注意到,老宅坐北朝南,门头上用红砖和青砖雕刻的各式砖雕花鸟逼真,人物传神,栩栩如生。门楣四周分别雕刻有喜鹊弄梅图和鸳鸯荷图,寓意和谐喜庆等。由于年代久远,许多雕刻已经残缺不全了。
据梁女士介绍,这栋房子是清朝道光年间(1820年),她的祖上建的,距今190多年,历经7代子孙,一直传承到现在。“80岁的老父亲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将这栋老宅子保护下去,但是单凭自己家的力量对这栋老宅进行修葺是远远不够的。”梁女士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关注到这栋老宅子,不要让它跟村里其他老宅一样就此倒塌荒废了。
天灯下社区老宅“部件”损坏严重
“在南昌市天灯下社区的兴隆巷90号,有一座光绪年间的老宅,光从外表门框上看,漆黑黑一片看得都让人心痛。”市民陈女士向晨报热线反映称,南昌这样的古宅不多,保护需加强。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老宅了解到,这座老宅原本叫作“八公祠”,是在赣做冶炼生意的湖南人聚会场所,修建于清朝光绪20年左右。今年80岁的杨奶奶告诉记者,这栋老宅现属于公家所有,她已经住在该老宅里面数十年了,对老宅很有感情。记者观察发现,老宅的门框被熏黑,老宅里的大天井变成了大家的凉衣场,大院子变成了公共厨房,老宅的“部件”都损毁严重。对于这幢老宅的保护情况,记者采访了筷子巷房管所,副所长王峰告诉记者,目前有关部门难以确定老宅的具体建造日期,老宅被熏是由于住户日常生活用火不注意所致,为了保护老宅,房管所不定期会进行维护。
老宅保护应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对于南昌老宅的境况,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黎传绪教授同样感到十分心痛。他认为,老宅保护不但要注重老宅本身的建筑单体保护,更要注重其周边环境的成片保护,不但要注重对其保护修缮,更要注重其业态功能。黎教授呼吁,有关部门在保护老宅过程中,应该确保其实现应有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推动老宅的保护利用工作科学和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上海浦江:嵩溪古村走出深闺
安徽黄山:保护世界地质公园不遗余力
意大利公众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金华:做强古村旅游要注重“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