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雨儿胡同口的砖墙上有块创可贴大小的二维码,游客掏出手机一扫,“叮”地一声,手机屏幕上立马出现这条胡同的文字介绍……16日,记者从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了解到,目前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张自忠路北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约100处街巷、文保单位、保护院落的标识牌都加贴了二维码,游客只要用智能手机扫一扫,就能轻松获得这些古建筑的历史信息,让“南锣历史”活灵活现地在手机上展现出来。
“老公,你也快来扫一扫,跟穿越似的!”昨日中午11时许,和南锣鼓巷交会的雨儿胡同口大牌楼下的砖墙上,一处显眼的二维码引起了游客王琳的注意。她掏出自己的手机“扫一扫”,很快手机上便显示出南锣鼓巷的界面,然后转到了雨儿胡同的老图片和文字简介。
“清买办兼北海公园董事会会长董叔平曾居住在胡同内11-15号院,时称董家大院。”王琳赶紧拉着老公去找寻11-15号院的门牌号看个究竟。“这对我们外地游客太方便了,以前光知道南锣鼓巷热闹,但对历史文物真了解不多,想临时找个解说的人也不现实,有了这个二维码相当于随身有了一个免费电子导游呢!”
昨日,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郑智凤介绍,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张自忠路北历史文化保护区内39条街巷和60处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院落的标识牌中导入了国际通用的二维码。来访者利用手机扫码就能快速查询古迹的多语种图文资料。“这相当于让静止的历史建筑‘活’起来了。”郑智凤说,目前,南锣鼓巷工作日游客接待量约2万人次,周六日约3万人次,“接下来的五一小长假,估计也会达到这样的接待量。”
交道口办事处技术人员介绍,二维码界面还只能完成给古建筑留言和打分,下一步他们将设计更多具有时效性及趣味性的互动环节。
“除此以外,我们还在抓紧推进覆盖南锣鼓巷地区的无线网络工作。”郑智凤透露,无线网络的设置既不能影响主街的风貌保护,又要方便游客轻松快捷地上网。
推荐阅读:
新疆昌吉市发现清末百年老宅
广州罕见“帽盖飘篷”难逃被拆命
“身份证”能否成为古建筑的护身符
安徽规定严禁将徽派古建筑迁往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