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近几年来,诸多“国字号”荣誉加身,让原本偏居永嘉一隅的屿北古村显山露水。
与芙蓉、苍坡等永嘉古村落相比,屿北村略显“低调”,但村中保存完整的传统风貌,却会让来访者眼前一亮。近日,记者在探访屿北村时发现,血缘与宗族文化,依然是守护古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
屿北村位于永嘉岩坦镇境内,据村里老人介绍,村子始建于唐代,南宋时吏部尚书汪应辰及其弟为避廷祸迁到这里。据记载,南宋以来屿北村曾先后出了1名状元、8名进士、30名贡生和庠生,20名团(县)级以上干部。南宋时期此地“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的美谈延续至今。
屿北村规划严整,布局合理。环村有寨墙和护寨河,开有九座寨门。村内有七座宗祠,其中尤以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的尚书祠(即汪氏大宗祠)最为著名,还有大量的民居四合院。民宅大多有自己的雅号,“乐德堂”、“轩贤堂”、“闲存堂”、“阳和堂”……匾牌林立,翰墨交辉,是楠溪江耕读文化的典型村落之一。
悠游村中,古趣盈然。一条1500米长,完全由岩坦溪的卵石垒筑而成的寨墙,饱经风霜,傲然壁立。3米多宽、石头驳坎的护寨河,依附在墙脚川流不息。村支书汪王德说,看似错落无序的古建筑,其实内有门道。汪氏先祖采用周敦颐《爱莲说》中“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来选址布局,整个村落犹如莲花绽放。四周环绕的五座山体,就像莲花盛开的莲瓣;村落则为莲心,绕村的环路、寨墙和护寨河,界定了莲心的形状;内圈的民居和外围的祠堂,仿佛颗颗莲子。至今,这种建筑格局依然没有大的变化。为了方便游客,村里人只是在寨墙的外围用石板铺设了一条便道,疏通了护寨河,另辟入村的新路,而大多村民的新居,都选择建在护寨河之外,一条小河如同隔开了两个世界。
汪王德说,有利于保护古村的事,现在不用多说,村民普遍都会支持,比如村里十几年前就开始雇佣专人打扫卫生,基本由村民出资。2007年,也是村民自己募集资金,修整了几处崩塌的寨墙。
屿北村97%的居民都姓汪,以血缘立村,一个村落就像一个大家族,彼此有着亲缘关系。在古代,这样的宗族组织管理着村里的一切社会事务,现如今,血缘与宗族文化,依然让村民有着保持传统的自觉性。
村民汪祥凤曾经是村里的会计,为人正直。为此,全村人一致推举他来保存着汪氏家族的宗谱。屿北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每隔20年修一次宗谱。这套宗谱完整地记录了整个家族的每一位成员,是宗族文化的象征。一箱《汪氏宗谱》足有十多本,其中一半是手写本,一半是印刷本。汪祥凤说,宗谱20年修一次,现存的手写本是1982年制作的,印刷本是2002年完成的,从古至今,修祠堂,建路桥,保护环境,兴造学堂,这些义举都会记录在宗谱上,这对村民来说,是很高的荣誉,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还有一个明显的血缘现象,是村里依然有许多旧式的手工艺者,比如做豆腐、做篾、织布、酿酒等等,大多是继承祖上的手艺。86岁的郑莲翠算是目前村里年纪最大的织布工,在她家中,记者看到了许多手织的布件,多为农村婚礼中放置嫁妆的“喜袋”。她说,每年她都会织上几件,虽然现在多数人用不上了,但还是有外来游客会买几件作为纪念品。
几乎已经绝迹的古老织布机,仍在屿北村“唧唧”地唱着千百年来不变的调调,这多少让人欣慰。血缘与宗族,让屿北多了一份呵护她的草根力量,而这股力量,是一个村落不休的支柱!
推荐阅读:
俄罗斯古城乌格里奇
贵州隆里古镇
福建漳浦 汴梁缩影赵家堡
湖南千年古镇杨家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