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郑州拆除报刊亭 精神世界的暴力强拆
来源:东南网  作者:陈小二  日期:2013-4-11

    近日,河南郑州市区仅存的一座报亭被拆除。2012年4月,当地政府开始采取“取缔”措施,拆除了大约400座报刊亭。报亭被拆除后,市民难买报刊,去新的报刊零售点往往要走较远的路。

    去年4月,郑州实施“退路进店”工程,全市共计拆除了421个报刊亭,郑州也由此成了全国唯一一座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不过这项“新政”刚一推出,就遭到了媒体、学者与市民的广泛质疑与猛烈抨击。尽管如此,郑州还是没有停下拆除报刊亭的脚步,终于在“新政”实施一年后,将这座五朝古都的最后一座报刊亭拆掉了,做了令当地学者认为“最没有文化的事”。

    在当地某些领导们的眼里,那些小小的报刊亭,占道经营、并不合法,有些甚至破败不堪,非常影响市容!可是这难道仅仅就是一幢简单的违章建筑吗?

    报刊亭被誉为城市流动的文化风景线,那里贩卖的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与讯息,滋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拆除报刊亭,等于废掉了许多人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拆掉了居民精神生活的一角——这属于精神世界的暴力强拆。诚如河南资深媒体人罗成所说,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城市里支持阅读文化的人本来就在减少,突然间消失的报刊亭,伤害最多的是那些有阅读追求的市民。

    拆掉报刊亭,也等于改变了诸多市民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上下班路上买份报纸、杂志,顺便与摊主聊上两句,这是多么温情的事情呀。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就是通过一个一个小小的报刊亭、小吃摊、茶水间……一点一点连接起来的吗?市民在那里相聚交流,偶尔守望互助,让在水泥森林里讨生活的市民感到丝丝暖意。年迈的摊主,可能会让那些在外的游子们想起老家的父亲,平时多照顾他点生意,这又是多么美好的感情呀!

    当然,拆掉报刊亭,更是给某些没有一技之长、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家庭带来了经济上不能承受之重。那个小小的报刊亭是一家人的经济支撑,是孩子上学缴费的钱罐,是老母亲看病的依靠,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可是强拆之后,当地政府又无法提供应付他们日常的经济补偿,让他们的生活何以为继?同时,这样斩草除根式地拆除,对郑州市的报刊零售业也是致命打击。据河南当地一家主流都市报佐证,“退路进店”之后,报纸的零售销量也少了一半。

    其实,城市何必非要整齐划一、千城一面?巴黎街道六个方向的大路口都有报刊亭。伦敦、柏林等城市的一些报刊亭都被装扮成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品,甚至被包装成纪念品兜售给游客。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当地市民的文化生活,更是繁荣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增加了收入。

    我们某些城市管理者,为何总是具有精神上、卫生上的洁癖,总羡慕发达国家城市里林立的摩天高楼,却看不到支撑那些摩天高楼的,不仅仅是钢筋水泥,更是城市的文化。正是那埋藏在高楼下生生不息的文脉,造就了那样一群具有创造力的人群,让城市更美好,让经济更繁荣,让市民更文明,让城市更整洁。

    号称“五次为都、八代为州,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拥有3000多年文化历史”的郑州,实在理应反思到底何为文化?文化不是写在政府报告上的口号,也不是一座座仿古建筑,有时候,文化最具象的载体,只是一座小小的报刊亭。

推荐阅读:

西安兴教寺:又一次中国式的纠结

禁止古建筑构件买卖 不能一刀切

保护传统村落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大师兄 师父摊上第82难了!

编辑:菩提树
名称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粉墙黛瓦婺源古宅的前世今生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陕西府谷宗常山龙泉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周庄水乡 抹不去的江南残梦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中国十大私家古典园林

类别私家园林建筑
名称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
 ·老公园古建之殇 半是落寞 半..
 ·海南定安龙梅村欲申报历史文..
 ·仙逸与入世 北京园林建筑思想..
 ·江西鹰潭上清古镇改造项目完..
 ·为什么德国不会发生强制拆迁..
 ·海南7个村庄入选首批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