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功夫巨星成龙表示,打算把多年前购买的10间徽派古民居捐给新加坡一所高校,一时间引起舆论广泛关注。4月8日,黄山市称,愿以最好技术、场地及一定资金等,诚邀这批古建“回”老家,此举引起成龙方面的积极回应。昨日,成龙发微博称:“请你们放心,成龙不会做犯法的事,更不会做对不起民族的事。”
因“捐赠私物”而引来如此强烈的关注,也让成龙先生自称“想不到”,并很快作出表态。他的本意或在于将其作为一个私人物品赠送,并没有上升到文化的宏旨,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感情。此事“闹大”的原因,可能是成龙先生忽略了一个问题,虽然在属性上,这些古建筑暂未被认定为文物,但其作为文化载体却是不争的事实。故而,即便是可以任意处理的私人财产,也应当顾及民族情感和古民居长远保护的需要。
文化是时间的积淀、特色的体现,有着深厚的底蕴为依托。古民居与地方文化是“毛与皮”的关系,没有了徽文化及山水人文的支撑,徽派民居也就失去了其文化内涵,徒具价格和博物馆的价值;自然,若文化没有了实物依附和体现,也就不复存在。
故而,这批徽派建筑只有在徽州山水间得到原地保护,在特定的区域,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和美感。这是古建筑的保护原则,也是国际共有和通行惯例。因为,任何泊来品、仿制品,或者赠送品,都无以取代和构筑文化价值。否则,就不存在地域性和特色性的文化了。
另外,从现实的角度来说,防止任何一件文化遗存形式的建筑流失海外,也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据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介绍,目前,全国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还是约5000座,7年消失近一半。因此,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珍视每一座古建筑的流向,让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
幸好,此事件中,在民间舆论高涨的同时,黄山市也及时出面,与成龙方面积极沟通,表明意愿。而成龙“不违法”和“不愧对民族”的表态,也给这些古民居原地保护留下了希望。
有些东西失去了,可能才倍感珍惜。从某种意义讲,保护文物跟发展经济一样,都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为此,公共管理部门尤其是各级政府应当有明确的认识,对古建筑的保护尽快重视起来。当保护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有实际行动付出时,古建筑才会有着令人期待的前景。不过在这之前,原产地保护这一原则应当获得尊重与实现。
推荐阅读:
肥西刘老圩将重现“刘铭传庄园”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西藏强巴林寺维修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南京:无字牌有碍古建筑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