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枝特区西北部20多公里处,一个船形的山窝里,坐落着一个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镇——岩脚。清清的岩脚河贯穿全镇,汇入三岔河,最终注入乌江。行走在古镇上,古建筑随处可见,不管是飞檐翘角、深门大院的庙宇,还是四合天井的大瓦房,抑或风蚀的石雕、斑驳的古驿道,都向世人讲述着繁华小镇的过往……
马帮:直到解放才消失
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岩脚古镇,曾是连接川、滇、黔三省的古驿站,素有“小荆州”之称。
街上的龚家祖上从四川入黔已有380多年,“家族里只有我读过一点书,每年七月半烧纸包祭祖,都由我来填写祖上的名字。因此我才了解一些家族历史:祖上从四川来到贵阳,买下了一处田地,生根发芽,那个地方就是今天的白云区龚家寨。”82岁的龚明德老人说,他们这一支迁居到岩脚已有180年。来岩脚时,祖上以行医为业,赚了些银钱后,就开始经商、开盐号,食盐全靠人背马驮从四川运来。时间一长,买土地、建大院,龚家置办下了丰厚的家业。
82岁的龚明德老人回忆说,他的祖父一辈,共有6兄弟。因为祖父排行老三,街坊就称祖父为“龚三爷”、祖母“龚三奶”。在龚明德童年的时候,精明的“龚三奶”就把此前只接宿人住的自家大院,发展成了马店。“我家当时的马店共有4个,光马就能住40匹!”龚家的马店,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龚三奶”去世,才停办。
那时的马店,只提供单纯的住宿服务。伙食、喂马及其草料等生活物资,均是赶马人自备。那个时候,我刚刚记事,记得威宁的赶马人运梨来到岩脚住在我家,“他们穿着特制的马褂,两排纽扣密密麻麻。”龚明德说,赶马人在吃饭的时候,任何人不得靠近,更不得触碰他们摆好的碗筷,一旦被碰过,赶马人第二天就不上路。因为他们忌讳特别多。
除了龚家,当时的岩脚街上,还有付、唐两家开有大型的马店,总计住上几百人不成问题。
由于有着古蜀群通往夜郎国和南下番禹的要道背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岩脚,虽然仅是六枝特区(原名郎岱县)的一个分县,却远比郎岱要繁华得多。它不仅是川盐的集散地,还是黔西织金、普定、水城等一带十几个县包括鸦片在内的农副产品的商贸中心,不少川滇、湖广商人,当时也来此地做买卖,以至于小镇上,呈现出了一派“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繁华场面。仅川盐的年销售额,就超过30万银元。
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回忆,一到赶场天,四里八乡,人背马驮,各种物资集聚8条大小街道,人潮如织;夜晚,尽管是点煤油灯,街上的盐号、百货店、茶馆、酒馆、货线、点心铺照常营业,讨价还价声此起彼落;酒馆里的猜拳行令声,茶馆里的说书声不绝于耳。
据当地人介绍,一直活跃的马帮,是直到解放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当地修通了公路,才从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消失。
推荐阅读:
武义东垄:樊岭尖下的古村落
江西“坊”间探秘
金门琼林村
河洛古村落 参驾店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