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理古城,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一幅“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美丽画面,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与上千年的大理古城相互映衬,美不胜收。由此所带动的旅游业发展,不仅让大理名扬海外,更是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为了提升古城整体旅游品质,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旅游经济发展,打起了“招商引资”的发展牌,大规模的引进高端品牌酒店、休闲旅游乐园等开发项目,不断延伸着大理古城的文化旅游产业链,越来越多的现代元素逐渐渗透到了大理古城。
然而,随着伴随着一座座由现代元素所堆积起来的建筑的耸立,过度开发正成为破坏大理古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艺术环境的重大威胁,也由此引发了专家学者及媒体大众对古城过度开发的担忧。4月8日《都市时报》报道:因过度开发、历史文化保护不力等,大理受到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批评。
实际上,如今的大理古城确确实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在建项目的增多导致古道旁少了依依杨柳,取而代之的是密布林立的客栈商铺;店家为了“方便”游客而在街道上随意手绘停车线,斑驳的古道上多了一条条刺眼的白纹;街道上空架设的密密麻麻的照明电线和网络线犹如天罗地网一般,不但影响了古城给人的整体视觉效果,更增加了不少的安全隐患……
“开发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这句话无可非议,在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句真理。毕竟时代在发展,因循守旧地守着先人们留下来的古城而没有人为干预跟保护,那古城也终将成为废城甚至是弃城。要开发,但要适度开发,既然当地旅游业打出的是古城招牌,那么就应该立足于古建筑的保护,一切的开发也应该以保护古建筑为依托,轻敲缓击地进行末端旅游产业链的适度延伸。倘若一味追求招商引资,在过度开发之后却寻不到古城的古色古香,取而代之的却是一股股腐臭的铜臭之味,那这样的开发就是失败的开发,最后也只能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因此,若要改变目前历史文化名城中“重申报、轻保护”的现状,打破相关地方政府抱着“文化名城”头衔大肆开发高枕无忧的利益化观念,就要引入资格退出机制。在古城评比中,不但重视评比阶段的综合考察,更要注重评选后对相关城市的后续考察工作,定期举办听证会,邀请专家学者、相关部门领导、媒体大众共同参与其中,对于既发展旅游又重视古建筑保护的要给与嘉奖,对于一味追逐经济利益而破坏古建筑的地方,必要时候要摘掉其“文化帽子”,让冷风吹醒“见钱眼开”的地方官,也吹散弥漫古城的铜臭气,还古城徐徐清风。
推荐阅读:
永嘉计划投1.6亿元保护历史文化村落
北京市级文保杨椒山祠变身菜店
老房子成“盆景”栽哪活哪?
镇江三个本地人盗走门楼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