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晚上,香港演员成龙连发四条微博,表示正在考虑把他20年前收藏的十间古建筑中的四间送出国门,捐赠给一所新加坡大学做教学之用。并且表示,“几乎有冲动想把其余那六栋也捐给他们”。
毫无意外的是,这番言论在微博和新闻报道后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在各种回复评论中占据绝大数份额的一种意见认为“支持成龙将古建筑捐给新加坡”,理由则是“送出去以后还能看得见,留在国内就等着被强拆吧”、“送出去以后能得到比国内更好的保护”、“留在中国要是刚好那块地被房地产商看中了就完了,支持送给新加坡”,更有甚者,直接就说出“中国这地方,无论是什么,能离开就离开吧”。而反对的声音虽然稀少,但观点也很明确,“我们中国的东西,怎么能随便就送给别人呢?如果可以随便这样送,那干脆连我们的领土也一起打包送过去吧”,与支持者中的极端观点相对应的是,反对者也“不出意外”的将成龙的这一行为斥为“不是中国人,不爱国”等。
这些回复评论中间的激烈争执,又一次呈现出了我们所惯常见到的言论态势。两方在探讨一个问题时,总是不自觉的习惯于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抹平,得出一个几乎同时可以适用于大多数其他问题的结论。比如此例中支持者发出“能离开就离开吧”,反对者中出现“怒斥”成龙不爱国,不算是个中国人的声音,两者在将具体问题极端化的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帮助,这种极端观点一旦泛滥,占据了公共言论空间的主要位置,就会像我们看过无数次的情景一样,原本很有讨论价值的议题,却沦为不同意见持有者间的口水仗,无用且无聊。要解决这个问题,显然需要我们在公共言论空间的范围内,确立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和规范,通过多次反复在不同的事件中实践练习,使参与讨论的人们都能够就事论事,提出真正有建设性的意见,推动议题意义实质性的增加,才能体现和发挥公共讨论的最大价值。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也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或精神上的遗产,这些遗产可以说都是祖先给我们这些后人的遗赠,他们在岁月的流逝中因为自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重量,越来越在今天具有不可替代和比拟的作用,也因此,近些年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只要是涉及到中国的文物交易或者拍卖,都会成为一时热点,广受关注,同时也屡屡受到来自经济、政治、文化交织在一起的广泛影响和激烈讨论。屡创新高的文物拍卖价格是一例,以前些年圆明园兽首拍卖为代表的外流文物追讨是一例,这次成龙打算把自己收藏的古建筑捐给外国也是一例。
此事中,支持者基于以往经验判断,普遍认为中国目前无法对成龙待捐的这批古建筑进行合理、有效、健康的保护,甚至还可能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不如把它们放到可以被保护好、利用好,发挥意义和价值的地方去——即使那里可能不是中国。
这种想法来源于我们许多人在过去的岁月或日常的生活中耳闻目睹的经验或场景,各级政府部门都有相应针对古物或文物保护、修缮、宣传的专门机构设置,许多年来也确实做了许多工作,不仅挖掘、发现及保护了大量的文物,使它们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展现在我们及后人面前,从中可以感受与触摸到和祖先的心意相通、文化相传,也成为对外向其他民族展示我们特色和传统的窗口和名片。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仍旧有大量的古物和文物,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传承了千百代的祖先遗赠毁在了我们手中,这样的破坏和由此带来的巨大遗憾让人们有了“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感受——与其如此,那宁可让文物去别的国家得到良好保护,也不要让它们留在这里等待被破坏。
支持者们的这种观点恰恰点到了问题的核心,从逻辑和感情上讲,他们恨铁不成钢的表达也于理相合、于情相符。一个不容忽视、众所周知的现象是,在政府的机构设置中,文保部门的权力和地位与其他一些“实权”部门比起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许多地方政府,在唯GDP至上的发展理念中,全然不顾什么祖先的遗赠,对古物、文物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敷衍塞责,一切都要给经济发展让路——“祖先的东西能当饭吃吗?”——于是在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成规模的却是实质上对文物进行破坏的“旧城改造”,或是所谓的“保护性拆除”然后再劳民伤财进行“原址重建”,还喜欢美其名曰这是“修旧如旧”,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也根本没有和广大群众近距离见面接触的机会,而是将其束之高阁,成为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和人员才能接触到的物品。这根本就不是祖先们为我们留下这些珍贵遗赠的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不能转变文保意识,树立、掌握理性健康的文保理念和方法,如果我们不能让那些著名文物景点上的“XX到此一游”彻底消失,那么不论国内外的拍卖中我们的文物再创什么样的高价纪录,也不论民众们如何痛心疾首于文物的流失不回,这一笔笔祖先的遗赠都无法成为真正对现世以及后世有价值的财富。
给文物们一个真正温暖、安全、可以发挥它们内在价值的家,我们才能对得起祖先和后代。
推荐阅读:
西安未央宫申遗能否走出“曲江模式”?
给文化遗产一个不必离乡的理由
反思:为什么成龙更信任新加坡?
成龙捐赠徽派古建筑引争议 莫要失去了才懂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