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堂建成于1931年
“82岁高龄”的中山纪念堂准备第九次大修。昨日,记者从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处获悉,中山纪念堂存在漏水情况,大修方案最快年内上报。
上次大修:1998年
据了解,中山纪念堂自1931年建成以来,迄今已有八十二年的历史,是广州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主要包括的三栋建筑之一。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教授曾评价中山纪念堂是“中国难得的将中西方建筑特色融于一体、达到和谐至善境界的建筑。”
根据中山纪念堂管理处主任杨志刚介绍,中山纪念堂自诞生以来,经历数次大修。“已经历八次大修,最后一次大修是1998年。有关部门投入7000万元,改造消防系统、灯光系统、装饰面等。”
目前漏水十多处
“目前,当遭遇持续性暴雨时,中山纪念堂会有十几处渗水点”,杨志刚坦承,1931年建成、已经步入82高龄的中山纪念堂屋顶已经出现漏雨情况,“目前,当遭遇持续性暴雨时,中山纪念堂会有十几处渗水点。”
杨志刚表示,2005年用硅酮胶为主体建筑屋面的瓦件进行了填缝,以防止屋顶漏雨。前些年,正逢中山纪念堂有演出时下起了大雨,虽然舞台表演区和观众区没有漏雨,但是舞台的后台部分有漏雨的情况。为此,工作人员放置了水桶接雨水,等到天晴的时候再对漏水点进行修补。
部分墙体管道生锈
除了漏水外,下水管道堵塞、锈蚀也威胁着高龄的中山纪念堂。近日,中山纪念堂就对下水管道进行梳理,以迎接雨季的来临。
“我们去年底就曾经抢险一次”,杨志刚说,在中山纪念堂工作人员出入口的东边有一条管道渗水,“雨下得大时,墙体就会渗出水来。”
据介绍,当时工作人员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从大堂里边将墙体打开。打开墙体之后,发现管道有一部分生锈严重,已经锈穿管道。管道中的水渗出来,从外面可以看到墙体是湿的。“我们将锈掉的管道去掉,更换新的管道,再重新焊接回旧管道。完工后,再恢复墙体。”
“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中山纪念堂管理处负责人说,“到目前所做的维修工作都只是对文物外观的维护,并没有涉及结构方面的维修,例如钢结构方面的修护。”
最快今年上报大修方案
“我们准备对中山纪念堂进行第九次大修”,杨志刚说,“自2009年我们就开始进行纪念堂大修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也在积极推进各项维修的工作,争取早日推进第九次大修,实质性解决漏水等问题。”
据介绍,2009年起,汤国华教授带领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编制了中山纪念堂维修的可行性报告。今年1月份,汤教授将有关报告提交到中山纪念堂管理处。
杨志刚说,中山纪念堂是全国保护文物,除了汤教授的报告外,纪念堂大修需要备齐很多材料,如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正在与土木监测部门、设计院等有资质的学术单位进行合作,进行文保规划的编制,为大修做准备。
“根据工作进展,中山纪念堂大修方案最快今年上报。”据中山纪念堂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做好调研与文保规划等支撑性文件之后,最快今年可将这些文件加以完善并上交主管部门审批,再组织文物专家论证。
该负责人表示,“纪念堂大修方案最快的速度是今年上交报告,明年就立项。但是,由于工作进展方面的问题,大修到明年暂难立项。”
市林业和园林局:沉降趋于稳定
昨日本报A3版有关中山纪念堂有漏水和柱子出现裂痕等现象的报道引起公众热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昨晚发布通告表示,根据各类监测鉴定和专家研讨会结论,中山纪念堂建筑物沉降变化不大,且趋于稳定,总体安全在可控范围内。据悉,中山纪念堂的维修方案必须在勘察结论基础上经过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和逐级审批才可进行。
市林业和园林局表示,中山纪念堂自建成后,历届政府进行了多次维修。在取得市建委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从2003年起管理处先后六次对主体建筑各部位进行了局部修补和保养。通告中表示,目前,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屋面下方预制板面的防水层功能因年代久远已效果不佳、暴雨情况下会出现渗水情况、部分混凝土构件有裂痕、钢筋锈蚀或碳化等情况存在,但根据监测鉴定,中山纪念堂建筑物沉降变化不大,且趋于稳定,总体安全在可控范围内。
推荐阅读:
湘潭唐兴桥立了300多年有点站不住了
台湾著名妈祖庙朴子配天宫失火
古村落保护:生死线上的乡土记忆
深圳打造沙井古墟历史文化风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