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迪塘村景
分析:古民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为什么古民居到了现代遇到这么多现实的困难呢?
首先是居住在古民居里人们的生存现状越来越堪忧。无论是走在咸进村还是迪塘村巷子里的青石板小路上,对于驴友或者寻古探幽的人来说,会产生无限的惬意和畅想。然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主人来说,味道就没那么好了。村里的道路大多采用不规整的石块铺设,巷道又窄,村民出行极不便利。特别是由于过去村子里的排水设施大多年久失修,现在村子巷道里的生活污水四处横流,空气污浊。
而无论走进哪一家的院落,最先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潮湿的霉味儿。院落里,看到的是四处凌乱破旧的家什,而推开左右两边厢房的门,黑暗的房内被褥凌乱,大多数家里最显著的电器除了电视机几乎没有其他。
在咸进村和褚村,村里日常做饭还是以灶塘火为主,记者在村里走访时不时能见到从山上打柴回来的人。而在一进的老房子里,兄弟两家各占一边,一家三四人住一间,极为狭促。在村里,还不时能见到年轻留守媳妇,大多有两个年幼的儿女。咸进村的陈桂珍老人说:“我跟小儿子一起过,小儿子要供两个小孩上学,没有钱,只能暂时住老房子。”在褚村,记者还见到住在老房子里年近五旬因为家里穷而未讨到老婆的褚氏两兄弟。在迪塘,55岁的苏秀荣在老屋子里对记者说,今年才刚起的房子,老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漏,实在住不成了,儿子27岁了还谈不下对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住老房子。这些,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村落经济的落后。从走访的情况来看,到目前还住在这些古民居里的大多数家庭基本都属于家庭经济困难的。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古民居已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衰败也是大势所趋。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蔡华老师问:“为什么古民居在数百年的传承中一直都相对较为完好,而到了现代特别是近些年突然间就危机四伏?”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的巨大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发生了根本改变,是古民居日渐衰败的主因。
在合峰村的中部,71岁的李水胜老人的家从外表看焕然一新,这在村子里大批老房子中特别显眼。李老说,家里几个“小鬼”全部去外面工作了,剩下我和老伴,2010年花了10多万元把老屋子装修了一下将就着住算了。在装修房子的时候碰到最大的难题是,以前村子修建的巷子窄而陡(房屋建在山坡上),要想修房子的话大车进不去,材料运不进去,所以像李老这样家在村子里的古民居要想改建和修缮都极为不便。同时,过去家里的房子由于人口增多分给好多家,每家只占有很小一部分,要重新起房子没有宅基地,现实上也不可能。这种情况在走访的咸进、迪塘都存在。据李水胜老人介绍,从村子后山最老的两座墓碑上可以知道,早在明朝初年他们祖先就迁徙到此,距今定居已有五六百年了。然而到了今天,村落遇到了数百年不遇的大变化。
在走访中的四个村落均位于当地丘陵半山的缓坡上。这与古人对村落房屋的选址有关,依山而建,使整个建筑群呈现出高低错落,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十分有利于各组建筑的通风采光,同时,充分考虑到了排水、干燥、安全,甚至风水等因素。然而到了今天,无论是在合峰村的老房子旁的平地上,还是在褚村老村子山坡下的稻田旁,一幢幢高低不一的钢筋水泥楼房拔地而起。人们在房屋的选址上更倾向于地势平坦、宽敞、道路平坦的地方。
如果站在褚村旁的小山上向下俯视整个村落的话,会看到村子里古民居和新楼房混杂交错的景象。其中一座新房屋的主人是曾在当地花岭小学当过教师的褚老师,他的房子是2000年修的。那时候在褚村几乎没有人起新房子,他们就在老房子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修缮,当时遇见的最大问题也是巷子窄而陡,材料运不进来,几乎全靠肩挑手抬。自2000年以后,村子里起房子的人多了起来,没有一家在原来的山坡上起,全是在山下平坦处。褚老师说,由于村子里的人相当一部分搬到山下去住,极少数人家在山上住,每天村子里都静悄悄的,没有声响。
合峰、咸进、迪塘村里的古民居基本以马头墙、小青瓦式的桂北古民居为主。“其主要特点是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便于就地取材,体现了人依靠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筑风格的多样,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即建筑与环境协调)的建筑思想,也是农耕时代中国建筑的一个普遍特点;而到了向工业转型的时期,人们在建筑的选址、风格、用材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钢筋混凝土的运用,向地势平坦的地方迁徙,建筑式样的单一,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体现。”桂林市古建筑学会会长周开保说。
再次,古民居里保留的传统文化如何面对现代社会变迁和传承是当下要面对的问题。在世界各国,传统乡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留。然而如今,面对亟需改造和开发的古村落,如何变革乡村的环境和加强新农村建设,让真正保留下来的古民居和其所承载的优秀历史文化产生延续,也成为目前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新课题。
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建筑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都无形中冲击了传统社会数千年来人们形成的固有价值观和道德范式,传统按照宗法关系建立起来的乡村秩序在现代也面临着新的解析和变更。调查中发现,村里面的治安情况出奇的好,几乎很少发生什么偷盗之类的事件。而让人更为惊奇的是,村里所有的人家几乎很少锁门。记者以寻访古村落游览者的身份出现,讲明来由后,村民执意要留记者吃饭,让人倍感古风犹存。可是,随着老房子的日渐衰败,新兴钢筋混凝土楼房的兴建,现代价值理念对人们的冲击,这种淳朴的民风是否还会持续?
同时记者也发现,古民居的村落,大多都是曾经在科举时代有发达过的人回家乡后修建的。记者走访的四个村落中,除褚村外,其余无一例外。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依附农耕文明为经济基础的科举文化衰落后,人们不能从传统中走出,面对现实的经济生活。特别是近几十年,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这些村落里的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思维仍停留在以往。而越是历史悠久、文化繁盛,人们的思想负担便越沉重而难以变更,“祖宗的思想不可改变”。在褚村所有的老房子里,祠堂修得是最好的。而提起以往,村民们总能滔滔不绝。同时,思想的变化不是一时一刻所能改变的。愈是这样,便愈固守。因此,老宅子得不到改造,经济日渐窘迫,生活愈加焦灼。古民居要在新形势下得到保护性开发,其中人们思想观念也需改变。
还有,老房子的现在居住和维护者基本全部都是老人家,基本没有年轻人。咸进村的廖建友老人告诉记者,家里的老房子之所以保护好,是因为他觉得“房子够住就可以了,不需要动”。村里50多岁的廖建财认为:“老房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随便改。”
推荐阅读:
文物古迹保护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湖南湘乡市政府在保护元侯祠不作为
黄山市徽州区“百村千幢”建设如火如荼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