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什伦布寺
历代班禅额尔德尼驻赐地——扎什伦布寺,原名“康建曲比”,意为“雪域兴佛”,寺建成后改为“扎什伦布巴吉德钦却唐皆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宏固资丰福聚殊胜诸方州”,简称“扎什伦布寺”。藏语译意“须弥福寿”。该寺位于日喀则城西北的尼日山下南坡上,依山面水,楼宇敞丽,威严壮观,为宗喀巴弟子根敦珠巴(1391—1474年)即第一世达赖喇嘛所建,是西藏格鲁派四大寺庙之一,也是著名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九月根敦珠巴为了纪念去世的经师喜饶僧格,聘请藏、尼工匠精制了一尊高2.7米的释迦牟尼镀金铜佛像,佛像有释迦遗体的舍利和宗喀巴的头发以及经师喜饶僧格的头盖骨。以后为了安置这尊大佛像,又花费了12年的时间修建扎什伦布寺,招收僧徒200余人,自任第一任法台。1660年第四世班禅罗桑曲坚(1567—1662年)应请接住该寺第16任法台,并进行大规模扩建,僧人最多时达4000余人,全寺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固始汗赠罗桑曲坚“班禅博克多”称号。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廷正式册封第三世班禅洛桑益希为“班禅额尔德尼”,赐金册、金印。从此该寺成为藏传佛教领袖之一历世班禅大师驻锡之处,并任该寺当然赤巴(法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御赐匾额“福缘恒拥”,“奉旨加恩,赏坐黄轿,蒙古帐房一架,旌旗伞扇御棍,又番僧衣帽等物”。乾隆四十六年又御赐匾额“寿相禅宗”、“宝地祥轮”。乾隆四十八年(1783)又建一庙,御赐“寿宁”二字的四体文匾额。佛殿御题“祥轮普护”。从这些御赐匾额,可见清王朝对藏传佛教的重视和优惠,也说明历世班禅对中央政府的崇敬及亲密关系。
该寺占地18.53顷,座落西南偏东,有习修显密教义的四大扎仓、62个米村,佛堂和灵塔祀殿56座,大小金顶14座。寺中心为殿堂区,建有措钦大殿、班禅拉章、强巴殿、班禅灵塔祀殿等。寺庙南部为林卡,林卡东部为班禅堪布会议厅办事处。
寺内最早的建筑为措钦大殿(大经堂),面宽9间,进深7间,有48根柱子,可容3000余人,是全寺法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设有班禅讲经时用的宝座,殿前有一500平方米的讲经场。殿北净室内有为纪念喜饶僧格塑造的释迦牟尼像,像前正中供宗喀巴师徒三尊像,其两翼有八大弟子。净室两侧为弥勒佛殿,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所供弥勒像高约11米,两旁有观世音和文殊菩萨塑像,相传是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亲手所塑。净室东侧为度母殿,内有1.6米高的镀金白度母铜像,两旁有白度母,绿度母泥塑像。殿西部为护法神殿、有大威德、六臂依怙、白衣怙及吉祥天女四尊泥塑像。
1941年,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主持新修了大强巴佛殿,殿堂高30米,底层为长方形,建筑面积为862平方米。该殿分莲花座殿、腰部殿、胸部殿、面部殿及冠部殿等5层,经木梯拾级而上。当年雇请工匠百余人,历时4年,工程浩大,仅用黄金即达8928两,紫铜231450余斤。殿内供奉的强巴佛铜像,是国内外最高大的铜佛,仅镶嵌佛眉间白毫就用去直径3厘米的特大钻石1颗,直经1厘米的钻石32颗,大珍珠300余颗,琥珀、珊瑚、松耳石等1400余颗,佛像高达26.7米。其脸部宽4.2米,耳长2.8米,手宽1.6米,长3.6米,脚长4.2米,肩宽11.5米,鼻孔之大,足可容纳1人。
推荐阅读: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八宝龙门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吉林文庙
吉林二龙湖古城遗址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