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古建筑精华之代州宝塔
来源:山西晚报 日期:2013-3-1
中西合璧风格精妙
“由于蒙古人对喇嘛教情有独钟,建造时自然被建成了喇嘛塔。历经劫难,屡次涅槃后,代州塔由木质变为砖质,由汉塔变为了喇嘛塔,几个轮回后几近回归了印度‘阿育王塔’的本来面目。更可喜的是,这座塔采用覆钵式造型、中西合璧的造塔风格,独具精妙。”李东东说。
代州塔最初形构,尤其是木塔的形制已无从知晓,目前这种覆钵式造型,是印度的“塔”建筑中国化后最贴近印度本原风格的形式。站在塔前通体看去,塔呈圆锥形,佛教藏式造型。塔建在台基正中央,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该塔磨砖砌成,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40米,气势恢弘。
塔座基平面为圆形,周长60米,塔座高大,形状为双层须弥座,在覆仰束腰处雕有硕大的花饰和流畅的忍冬纹等,这种圆形塔基在覆钵式塔中实不多见,雕刻方式也是其他喇嘛塔中少见的。塔身状如倒覆之钵,整体看来塔身要比塔座小了许多,在中国现存元代喇嘛塔实例中,此塔的造型、比例有其独特之处。塔身之上为塔刹,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仔细看来塔刹本身又似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刹座为折角须弥座式,平面呈现繁体“亚”字形;刹座下围有十二根砖雕圆柱,这样的风格并非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而是典型的西方建筑构件,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塔风格,同时也是此塔有别于其他同类型塔的独特精妙之处。刹身为十三层相轮,象征佛教的十三天;刹顶装着盘盖金铎和金顶宝珠,清风袭来,风铎摆动,铃声阵阵,这样既起到了保持塔身清洁的作用,也是在向芸芸众生传递袅袅佛音。
黄凤翔对此评价,“代县阿育王塔不仅颇具独特的文物建筑价值,而且从文化的层面上来说也极具历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融多元文化元素于一体,既有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等的碰撞,又加入了佛教文化的元素,进而成为多元文化的象征。更深层次地讲,它是一座雁门关内外民众心中的宝塔,也是一座历代帝王心中的政治塔,一座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谐塔,一座佛教徒信仰尊崇的圣塔。”
塔中佛祖舍利成谜
在代县,当地百姓几乎众口一词,认为宝塔是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多年研究宝塔的李东东认为,代塔之所以能够历经十几个王朝,多次大毁大建,除了其政治作用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其塔中供奉的普世所尊崇的“佛舍利”,“但塔中舍利为何时所置,究竟安放在何处,至今仍是迷雾重重,众说纷纭。”
记者从李东东处了解到,代塔始建于阿育王时期还是北齐尚待考证,当年放置的舍利是否完好也无从得知,但隋代塔重建时又放入来自于一位神奇的印度僧人的舍利,是有据可查的。代县民间盛传舍利在塔下地宫之内,而文物部门近年的一次维修也证实了地宫的存在,但出于保护原因并没有发掘,这就给舍利披上了更神秘的面纱。
古印度供养舍利的方式是瘗埋,即安置于塔中、塔上(天宫)或塔基下(地宫)。在我国,较多的是瘗葬在佛塔的地宫。中国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尊崇,就建造帝王陵寝般的“地宫”珍藏佛陀的舍利及圣物。李东东说:“有碑记显示,在清代康熙三十三年重修塔时,修塔者曾在塔腰找到穴口,并声称发现舍利,按此说明舍利在塔之‘腰际’,即为天宫之内。这一腰际舍利,极有可能为元朝重建时所安放,如此推测,与地宫之中的舍利并非同物。”
那么代县的阿育王塔塔下,究竟有没有可进入的门?塔内放没放释迦牟尼舍利骨?佛舍利究竟哪朝哪代谁人放置?已可推测出的是,舍利有过不同时代屡次安放的经历,分置于圆腹或塔下,即“天宫”或“地宫”之内等。当然按照惯例,地宫内除舍利外,还应藏有经书、佛像、法器等,这些都有待地宫开启之时,千古谜题才可破解。
采访结束时,记者又从忻州市文物局干部田雷处意外得到一个消息,“该塔下部原有一道可进入的门,曾任代县副县长的张域先生抗战时十几岁,曾进入过塔内玩耍,见到过里面存放的大量物品。1937年,日军侵入代县前夕,代县老百姓为了保护宝塔内的珍品,连夜担土掩埋了塔基和进入的门。日军侵入代县后放火烧毁了圆果寺,却无暇打开塔门抢走宝物,此后也一直再无人找到此门。”
那么,张域先生进入的塔下之地是否就是地宫?佛舍利是否就在其内存放?这些不解之谜,使代州宝塔更显神秘魅力。
推荐阅读:
探秘乾隆扩建太庙大殿真相
安仁古镇 豪门往事知多少
长兴南俞村钱宅
河北董子故里旧县村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