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19座据称是古印度阿育王创建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塔,在佛教界备受尊崇。其中,山西代县阿育王塔是位置最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其造型秀美,雄健挺拔,在现存元代喇嘛塔实例中,建造艺术独特,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县阿育王塔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子民,俨然一位经风历雨的历史老人,见证着代州古城的沧桑巨变。1月16日,记者赶赴代县,探访这座名塔。
扑朔迷离的前世今生
阿育王塔坐落于代县东大街的县政府后院内。该处原是圆果寺址,可惜寺已不存。塔四周被砖墙围成一个封闭的院落,院正前方还有个古色古香的小门。站在塔下,须使劲仰头才能看到高耸的塔刹顶端。
阿育王是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的国王,公元前270年,他弑兄即位后,武力实现了印度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阿育王脾气暴躁,残忍嗜杀,后逐渐感悟忏悔、放下屠刀,加入了僧团,将佛教尊为“国教”,还下令在全国大力兴建佛寺,并促使佛教走出印度、走向世界。据说,为弘扬佛法,阿育王将原来分属八国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建塔84000座用以供奉,所建之塔均以“阿育王塔”称之。
由于阿育王广布佛塔的巨大影响,后世所建的同类型塔也多以“阿育王塔”命名,所以,阿育王塔只是一个泛称,世界各国均有同名者。不过,代州阿育王塔有自己的名字,现有史料可查的第一个正式名字是“毘阇(pishe)”,毘阇是印度佛经中的梵语,中文大致是“最胜”的意思。之后,隋朝出现该塔的第二个名字“龙兴”,已经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后经历灭佛毁塔之劫,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重建后改塔名为“圆果”,成为一座普通的佛塔。
据代县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黄凤翔介绍,代县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远古时候,代县本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禹治水时,用斧头劈开忻口,放走海水,才露出代州。后来,因有一个大泉眼不断向外涌水,代县常遭水患,因此古人建塔压镇,以防水患,“该塔在当地百姓心目中,是除代县边靖楼之外的最大镇物。不说传说的可信性,也不论阿育王塔几易其名如何变迁,在当地老百姓心中,这座塔是一座神圣的塔,因此也被俗称为‘宝塔’”。
宝塔曾历经三次劫难
“代州宝塔究竟建于何时,看似明白,实则疑云重重。”采访中代县旅游局副局长李东东说,“坊间多引用光绪《代州志》记载,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但查阅光绪版州志并未有此记载。而明万历、清乾隆、光绪三个版本的《代州志》中只记载寺院建于隋开皇年间,对于建塔时间则未言及,只用‘古塔’描述,这说明从明朝起,这座塔的年龄就已经扑朔迷离了。”
存世州志无法考究,现存的历代修塔碑记也是众说不一。唐朝道世和尚编著的《法苑珠林》卷中的记述,似乎又将塔的年代推进到“北齐”之前,更或有人认为代塔干脆就是阿育王所建,始建年代甚至可大胆推向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时期……如此种种,还有待学者专家考证。
宝塔的出身暂无法定论,但它三次历经岁月的洗礼和磨难却真实存在。现有史料可寻的是代州塔原为木塔,唐会昌二年(842年),代州塔在陪伴了李唐王朝200余年后,迎来了它多舛命运的第一难——那年,武宗李炎下诏全国灭佛,代州塔连同寺院一并遭毁。唐宣宗李忱即位后,重兴佛教,代州塔在大中元年(847年)得以重建,塔名改为“圆果”成为一座普通的佛塔,担当“保境安民”“护佑边关”的重任。可惜,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圆果塔因雷击再度被毁;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代州塔再度重建。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数万蒙古兵侵入雁门关,占领代州,木制的圆果塔被烧毁。公元1271年,蒙古人建立元朝,忽必烈定喇嘛教为国教,在全国广兴佛寺佛塔。至元十五年(公元1275年),代州塔重新屹立,为显江山和塔永固,此次塔敕建成了砖塔。之后,经清康熙、光绪等历代修葺保护,200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修补,宝塔至今屹立如初。
推荐阅读:
探秘乾隆扩建太庙大殿真相
安仁古镇 豪门往事知多少
长兴南俞村钱宅
河北董子故里旧县村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