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历史 >> 无小类 >> 正文
探秘乾隆扩建太庙大殿真相
来源:北青网  日期:2013-2-28

    京郊访古:曾经繁华的榆林堡

    延庆的榆林曾有大片榆树,因而得名榆林堡,从岔道城关口向西北,便要经过这片榆树林。元代胡助曾往返于此,作有《榆林》诗为证:“倦客出关仍畏暑,居庸回首幕云深。青山环合势雄抱,不见旧时榆树林。”古人也记得榆树林,至于何时消失,便成谜团,是遇有灾情,还是生活所用,或是有了驿站,出于安全等原因而砍伐,也就不得而知了。不管怎样,在去往榆林的路上,还是特意留了心,想着能在周边什么地方感受到当年林木繁茂的情景,眼前出现的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残城。

    说是城,远处看不出城的样子,只是一个村子,全称为榆林堡村。古时也曾称为榆林堡,留下历史的另一痕迹。土木之变,榆林驿也受到洗劫,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开始建堡修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扩建南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对北城加包砖。现放在延庆灵照寺内,县文物保管所收藏有榆林堡石刻城门匾一块,正文楷书“新榆林堡”四字,落款“大明正德十三年夏六月吉日立”,这正是扩建南城后的标志。榆林堡呈“凸”字形。北城小,砖城,方形,每边长244米,城墙“周长二里,高二丈五尺”。南城大,土城,比砖城稍高,东西长423米,南北宽245米。南北城全周长2064米。砖城与土城各设东西二门。一座城堡几经修缮,足以说明那个时期榆林城堡所起到的军事作用。

    从村东进了村,这是旧时南城的东门。街为古时的主要街道,南城当年为老百姓生活区,多有民居和店铺。进村不远就看到了老房子,大门很精致,说明古堡的文化底蕴。铺面房宽敞,门板古旧,当年的生意定然红火。类似的店铺当年有很多,马店、油房、缸房、药店、当铺、副食店、杂货店等,有的还有字号,德丰恒永升隆仁合店等;有的以姓为店,奚家店、王家店、宋家店、吕家店、孙家店等。而那些众多挑担、摆摊的流动小商贩早已留不下痕迹了。每逢集日,榆林堡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古时曾有“永兴集”。《怀来县志》上能记载一个集市的名称,已说明了经营规模,这在一般的乡村也是少见,从侧面证明城堡影响之大,出现供求两旺。

    城内庙宇颇多,曾有城隍庙、财神庙、龙王庙、火神庙、观音庙等十余处。城隍庙现在已修复,不知为何,大门紧闭,与当年的繁荣形成极大反差。门上有锁,从门缝中能看到正殿三间。院中面积不大,存有高大古柏一株,树龄约有四五百岁。

    向北行,便见北城残存的土城墙,已分为几段。城墙风化严重,有的顶部宽度不足半米。当年城墙东南角和西南角城上各建造一阁,名为文昌阁和武昌阁。东北角和西北角城上各建造一间房屋,可以了望放哨。城四周对称,壮观牢固。从北城中间的豁口穿行过去,便是一片绿色田野。出城看,这座包过城砖的北城,砖已拆净,依旧是土墙,而壁立的墙体,还是能感觉到城的宏伟高大。

    在城墙豁口的土块碎砖中,忽然发现了一个旧物,那是一块残缺的瓦当,正面还完整,图案是个兽形,眉眼线条很精致。设想,应该是北面两角城上的建材。一块瓦当尚且如此,据此推算,城上建筑以至城墙的建造,也不会简易或粗糙。

    此时,太阳已经西斜,阳光打在土墙上,为黄色涂染上了一层橘红。不尽的绿色庄稼伸向远方,青山托着蓝天白云,此景极美。不知古时的妫川八景之一的“榆林夕照”当指此时。范鉷有《榆林夕照》诗:“疏林余影映烟萝,满目青山暮景多。正是太平边报息,驿城门掩少经过。”景色虽好,诗人感叹更多的在于天下太平。此时令我倾倒的,还是古堡的历史文化与驿站的作用。

    地名趣谈:带有山西地名的顺义村庄

    在顺义西北境域内,有许多有着山西地名色彩的村庄,如:“忻州营”、“稷山营”、“河津营”、“夏县营”、“绛州营”、“洪洞营”等。这些村子为什么要以山西的地名为村名呢?这还要从明初的大规模移民说起。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许多农民死于战争或为躲避战乱而逃亡,元朝统治者溃败时,又掳走大量民众。造成许多地方人烟稀少,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明太祖朱元璋从统治阶级的利益考虑,要解决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农民流离失所,社会混乱的局面。同时又制定政策,从相对战乱较少、人民生活安定、人口较稠密的晋中、晋东、晋东南和其他地区往中原以及一些人口稀少,田地荒芜的地区移民。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四年三月,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洪武四年五月,徙沙漠移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当时,安置在顺义的有十屯;建文四年八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永乐元年七月,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永乐二年七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当时官府负责移民管理的部门就设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在这里,负责移民的官员要对移民进行人数清点,整理造册,凭照发放盘缠,安排移民迁往的省份和区域等一系列繁杂的手续,还要为移民发放种子、耕牛、农具等。所以,许多移民的后代都认为自己的老家在山西洪洞县。所以才有“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谚。

    据顺义史料载:元末明初,顺义只剩下1100户,人口不过四五千人。顺义区的大规模移民共两次,分别为永乐二年七月、永乐三年九月。在洪武年间,也有零散的移民。这些移民的原住地分别是:稷山县,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麓,汾河下游;夏县,在山西省西南,中条山中段,邻接河南省;忻州,隋开皇十八年置,治所在秀容(今忻县),山西省中部偏北;绛州,治所在龙头城(今闻喜县东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曲沃、稷山、新绛、绛县、翼城、垣曲、闻喜等县;洪洞县,山西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河津县,山西西南部,汾河下游。以上地名都是山西省现有或曾有的建制。

    顺义地区西北地域广大,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于农耕,由此可以看出,当年为安置移民官府也是费了一番脑筋的。移民定居后,为了不忘故土,缅怀祖先,人们仍用老家的地名来为迁徙后的村子命名。但既然是移民种粮,村子为什么要用“营”这个军队的编制来命名呢?这是因为移民时,官府为便于管理,把每个州县编为营的编制,而移民落户后,也就以营来命名。这些移民为怀念祖先,不忘家乡,还在新家的门口,栽种一棵槐树,名“念家槐”。

    另外,顺义西北还有许多村子为山西移民,如:闫家营、赵全营、燕华营、二张营、去碑营、水坡等。

推荐阅读:

安仁古镇 豪门往事知多少

长兴南俞村钱宅

河北董子故里旧县村

东莞企石江边村

分页:[1] [2] [3]

编辑:菩提树
夕佳山民居古老的建筑 精美的落地花罩,是民居建筑木雕装饰的一绝 在..
历史淹没在深邃富丽的建筑中,格调却“刻”在沧桑的建筑之上,古代建筑是我..
西窑 碧落寺碑亭 双桥 碧落碑 在晋城西北约十五华里的泽州县南..
“寺中隙地固多,而屋宇寥寥中,有中殿削落更甚。然规制奇古,绝不类..
我国丰富的古代建筑不仅是文化瑰宝,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全国各地纷纷申..
站在“五凤坊”长廊,可以看到紫阳街上的石窗展示 夜色中的悟真坊。紫..
 ·江西鹰潭上清古镇改造项目完..
 ·为什么德国不会发生强制拆迁..
 ·海南7个村庄入选首批中国传统..
 ·湖南辰溪五保田古村入选首批..
 ·苏州重修古城保护控制性详规..
 ·盘点苏州古城保护的五个阶段..
 ·西方城市如何保护自己的老建..
 ·贵州十大民族特色古建筑评出..
 ·古村落是岭南民俗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