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长27.3公里的洛塘河,旧称“洛溪”,是海宁“六横九纵”的主干引排水河道之一,也是潮乡大地连接京杭大运河的一条重要航道。
洛塘河流经海宁多地,流淌千余年,被海宁人称为“母亲河”。但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洛塘河也像很多河道一样遭受污染;它步履蹒跚,背上了“劣V类水”的大包袱。
2011年起,海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志在必胜的信心,把水环境治理作为“十二五”期间最“艰巨的事”,掀起了全民治水的攻坚战。
今年1月至11月,从每月监测情况来看,洛塘河断面IV类及以上水质占比达54.5%。与2012年平均值相比,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分别改善了8%、11.7%和27.5%。水质从去年劣V类上升为V类水质;今年6月起,水质连续保持在IV类以上,9月份出现了Ⅲ类水质。
●治水——思
重塑水乡优美环境倒逼淘汰落后产能
冬日的一个午后,暖阳照在洛塘河上。海宁市民许伟平走在河边,充满感慨。60年前,许伟平出生在洛塘河边,随后又在这里度过了童年。
“上世纪60年代,我和父母生活在洛塘河边的东南河街第二街(今水月亭大桥附近)。”许伟平回忆,那时还没有自来水,但洛塘河里的水特别清,“很多人在河里淘米洗菜,还有很多人把河水挑到家里,倒进水缸,放些明矾就能直接烧饭。”
随着时间的推移,洛塘河慢慢变老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沿河的工厂逐渐增多,大吨位船舶逐渐增多,生活垃圾和各种废水逐渐增多,清澈的河水难以招架,渐渐变浊了,发黄了,发黑了……”许伟平说,上世纪90年代,洛塘河里再也看不到有人游泳了。
许伟平眼里的洛塘河之痛,其实是无数海宁人眼里的洛塘河之痛。“长期以来,地处太湖流域末梢的水系特点和近年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海宁水环境不能承受污染之重,大小河道水质普遍处于V类和劣V类,洛塘河也如此。”海宁市治水办人士表示。
据海宁市治水办副主任沈卫介绍,为彻底治理水环境,重塑江南水乡“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风貌,2011年,海宁就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成立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治水办,2012年又在嘉兴地区率先推出“河长制”,把水环境治理作为“十二五”时期一件最“艰巨的事”,掀起了一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攻坚战。
“河道水质为啥会迅速恶化?主要还是由于环境容量不足!”沈卫表示,海宁治水,既为了改善水质,也为了以此为契机,倒逼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治水——行
科学决策逐步推进全民参与志在必胜
洛塘河是海宁的“母亲河”,海宁要把它打造为一条示范河道。但是,客水居多、支流众多、沿河工业企业和民居众多,同时又流经海宁多个乡镇(街道)的洛塘河整治,绝非一件易事。
海宁市把水环境治理作为政府“一号工程”,就推出了“1(《海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8(水利、环保、农经等职能部门配套制定的八大行动计划)+14(14个镇<街道、开发区>分别制定的《实施计划》)”的治理方案,全面推进,洛塘河是重中之重。
去年5月,海宁在嘉兴率先推出“河长制”。海宁市委书记林毅、市委副书记周红霞分别担任了洛塘河的东段和西段“河长”。河道保洁、排污口封堵、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水质监测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为有力推进洛塘河整治,海宁市水政监察大队对主河道和支河道水质都进行监测。“在常规性监测中,主河道每月一次,支河道每季度一次;监测中如发现问题,就立即查看现场,查找原因,进行整治,缩短监测周期。”
海宁市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项斌告诉记者,在周王庙镇的一条支河道里,他们发现监测结果不理想,就立即联合镇、村各级“河长”到现场查找原因,“目前的监测结查表明,这里的水质已达Ⅲ类。”
●治水——变
水清岸绿尚可游泳千年洛溪重焕青春
暖阳下,许伟平又出现在洛塘河边,悠闲地散着步。行至依水而建的洛塘河公园,垂柳婀娜草木葱郁,即便冬日,也有虫鸣鸟叫;累了,坐在河边的长椅上,边晒太阳边看午后阳光投在水面的那河“金子”,柔柔的,碎碎的,净净的,许伟平心里无限惬意。
“1000多年前,我的老祖先唐代官员许远就生活在伊桥段的洛塘河边,后来我也生活在洛塘河边,我对洛塘河有种特殊的感情,见证了它清净的过去和后来的污染,但也最真切感受到了水质的改善。”许伟平说。
2007年7月,许伟平在告别童年之后,第一次下洛塘河里游泳。“那年洛塘河整治还没有全面展开,我从斜桥游到硖石,水很浊,漂着不少水藻,沿河不是工厂、民居就是光秃秃的河浜,一点都不美观。”许伟平回忆道。
但自2011年洛塘河开始整治后,他已连续两个夏天在洛塘河里游泳。“今年夏天游下来,除了清清的河水,我还看到不少垂柳和河岸美景,感觉真是舒服极了!”许伟平对此非常高兴。
海宁市海洲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吕斌说,洛塘河整治时,涉及西郊社区5400间集体房屋,每年出租可为集体获利100多万元,治水必拆时,群众起先不理解。经过努力,这些房屋最终得以安置;看着治水带来的优美环境,不少退体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还组成了监督团,时不时地为整治洛塘河出谋划策,进行监督。
蹲点手记
洛塘河是海宁的“母亲河”,为沿河群众航运、排涝、饮蓄水立过汗马功劳,现在仍是海宁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保障之一。治理好洛塘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一连数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支流众多,水系复杂,流经海宁多个乡镇且沿岸原有的工业企业、规模养殖业、民居住宅多,建筑密度高,使洛塘河治理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非常巨大的困难。海宁铁腕治水,首推“河长制”,全民治水,并以治水为契机,倒逼淘汰落后产能,取得不小成效,也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治水之道。
洛塘河西连盐官下河,东接长山河,通向大运河,80%以上都是过境“客水”。这意味着即便洛塘河治理得再好,倘使客水严重污染,洛塘河也会再次受到污染。此层艰巨,是海宁治水者心中的隐忧,也是所有治水者需要共同破解的一个难题。
河流淌着,河水不分你我,所有治水者群策群力,铁腕治水,才能使每条古老的河流,永远地焕发青春和活力。
新闻链接
洛塘河为海宁市级河道,素有海宁“母亲河”之称。东起海宁长安万兴桥,与盐官下河在此相聚;东至海宁市区丁公堰,注入长山河。全长27.3公里,河面宽22米至54米,流经海宁市长安镇、周王庙镇、斜桥镇、海洲街道、硖石街道、海昌街道等地。
洛塘河历史悠久,至今已流淌千余年。据《海宁县志》载,在唐代,洛塘河已称“洛溪”。唐代柳浑的《唐敕赠荆州大都督雎阳太守许公(远)神道碑》中,已有“世居盐官洛溪里”之称。宋《咸淳临安志》亦云:“洛塘,在县北,长四十里。”明潘廷章《硖川志》云:“洛塘,在硖石西南十里,乃辛江塘之支流,西承天目诸水,注硖石南湖。”
嘉庆《大清一统志》及《读史方舆纪要》称:“旁有支港小河,经硖石镇为市河,迤北注嘉兴境之长水塘河。”
洛塘河沿岸,曾留不少名胜古迹。原伊桥乡(今海洲街道伊桥)有祀唐代名将许远的故庙及其读书处。沿河杨园村(今硖石街道内)为宋代朱熹之师、侍郎杨由义的故里。
1972年,洛塘河曾进行过整体疏浚。此次整治,将使河道达到满足防洪50年一遇和排涝20年一遇的建设标准,同时打造“城在水中”的生态环境。按预先计划,洛塘河的水质应于2013年改善至V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