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珍藏城市记忆 呵护文化家底
来源:丽水网  作者:胡雪峰  日期:2013-12-26
    冬至,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一如古城繁华的剪影,在岁月长河的涤荡中渐行渐远。

    登临市区南明湖畔巍然矗立的应星楼,“栋宇翚飞,四顾轩豁”,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丽水,古称处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州建县,因“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得名。此楼亦应星而立,却是旧名新颜,以其无言的见证,承载着处州千百年文化的风韵。

    时迁岁久,雨剥风颓。从应星楼行至处州府城的南明门,斜方格形块石砌筑的城墙但见斑驳。屏息凝神间,似乎依稀还可以听见足下古城穿透历史尘土的呼吸声。

    我们就从这里出发,穿越浩渺的历史烟云,溯寻城市发展的脉络,一路揭开丽水丰厚而独特的文化“家底”:

    这里有着40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和1400多年的城市建制史,开启丽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盛大篇章;

    这里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历史遗存尤为厚重;

    这里的处州府城肌理完整,刘祠堂背、酱园弄、高井弄三片街区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明清时期古城的历史风貌;

    剑瓷文化、石雕文化、华侨文化、黄帝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这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如今,这些地上的、地下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存,凝固住一段段耀古烁今的时光,在丽水新一轮保护与利用中焕发出迷人魅力和勃勃生机。

    一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97年4月,丽水境内遂昌县好川遗址惊现的黑陶残片,将浙西南的文明史往前推了数千年!

    历经沧海桑田,后世的我们,仿佛瞥见了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身影,瞥见了那一线耀眼的文明曙光。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文化根脉深植于民间,这种溶于血液的文化认同,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智慧,也凝聚着后人的情感寄托。它就像接力棒,一代一代在传递、在延续。

    正是看到了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带给城市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后劲,近年来,丽水将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城市发展定位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迅速启动“申名”工作。

    建章立制,是科学保护的前提。我市先后制定下发《丽水市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丽水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办法》、《丽水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文物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规范管理、依法行政的轨道。

    同时,全市上下把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强市”的重要抓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责任目标考核,通过层层落实职责,切实把各项任务、各个项目落到实处。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同生于斯、长于斯的市民息息相关。一座城市有了根,百姓心里才有底。

    “走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心里感觉非常踏实,这些老房子代表了这座城市的过去,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破坏就永远没有了,花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家住市区刘祠堂背的“老丽水”刘永安感慨地说。

    伴随着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步步推进,“申名”在丽水民众心中越发明晰。它不只是一项单纯的政府工作,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下,早已化为丽水民众共同的文化诉求,形成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

    二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该是立体的。

    丽水的文化遗存涵盖古城池、古街区、古水利、古建筑、古遗址、名人胜迹、摩崖石刻、革命史迹等体系门类。针对丽水文化遗存现状和文物保护管理基础,我市组织实施“文化品牌提升、博物馆体系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六大系统工程,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保护与利用、保护与申报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开展、提升水平。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过程中,按照“立足历史事实、突出文化底蕴、彰显街区特色”的思路,实施“一街一策”,即刘祠堂背历史街区侧重刘基文化、酱园弄历史街区侧重酱坊文化、高井弄历史街区侧重红色文化和市井百业,公布历史建筑87处,科学编制各级文保单位文物本体的保护修缮方案,全面加强其空间尺度、历史风貌、历史街巷及建筑原真性的保护。

    在城市建设中,加强了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建设项目论证阶段,文物部门事先介入,加强与设计、建设单位的沟通协调,妥善设计建设方案,避免基本建设对文物的破坏。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加强前置性审批与勘探工作,采取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重点塑造“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缙云轩辕黄帝祭典”等非遗文化品牌,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旅游景区,培育传承基地与人才,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运作体系。

    我市还组建了具有较高素质的文物保护管理专业队伍,同时聘请热爱文物事业的社会人士担任业余文保员,逐步建立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文物保护网络。

    近年来,丽水的历史文化特色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清晰,通过深化对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

    历史由一个个“过去”拼凑而成,也由一个个“现在”来缔造。

    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丽水正试图赋予这座城市的“历史”以新的生命。

    丽水市博物馆、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庆元廊桥博物馆、遂昌汤显祖纪念馆、中国畲族博物馆、丽水三宝馆、中国竹炭博物馆……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丽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市共有馆藏文物3万多件,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多件。

    今年,我市出台《丽水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一批民办博物馆已经建成开放或正紧锣密鼓加紧筹备中,它们不仅富有特色而且规模宏大,在展品物件、展示风格上与公办博物馆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通过文博馆所的建设与展览展示,丽水把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一个个展览中,让走近的市民细细品味。

    为了让历史文化保护走进寻常巷陌、走入百姓人家,我市以“文化墙”为载体,打造长期、立体的宣传平台,有关历史文化遗产内容的“文化墙”长度累计超过3000米,占总数的1/3。

    与此同时,整合国家“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法定宣传日,形成为期一个月的主题宣传月,开展全市性的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宣传和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并精心设计群众参与载体,拓展群众参与渠道,广泛动员市民参与到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资料征集、文保单位认护、文物捐赠、义务鉴宝等工作中来,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此外,我市还注重推动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本、农业等产业的融合,着眼于扩大文化消费,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宣传推广力度,以此扩大文化资源的转化增值空间,发展出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新业态。秉承悠久厚重的历史文脉,沐浴灿烂隽永的人文光辉,全面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如今,丽水已铺就了一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全新蓝图,蓄势待发。
编辑:菩提树
名称盘点隐于重庆市井中的古建筑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沁河古城堡大河边上唯美废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福建涵江红砖厝建筑中西合璧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粉墙黛瓦婺源古宅的前世今生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陕西府谷宗常山龙泉寺

类别寺观建筑
 ·政策也解救不了没落的海南古..
 ·外国楼堂馆所太寒酸 英首相府..
 ·三大创新激发百年古村 周村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