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峪村的古城墙。
山西阳城的郭峪古城是太行山麓一座古城堡式村落,它的位置离皇城相府很近,几乎就是错对门。但却一直掩盖在皇城相府的光环下。但无论是从辈份还是从级别来说,郭峪古城都比皇城相府要高很多。
走进古城,首先被其的雄伟和博大所吸引。城墙依山而建,傍水而立,城开三门。东门为正门名为景阳门,西门为永安门,北门为拱辰门,南边有上下两道水门,为排水之用。郭峪城又被称为“蜂窝城”,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叫法,其实这是城墙建造者的别具匠心:当地人在内墙上分三层用砖石修砌了几百眼窑洞,正是由于这些层层密密的窑洞,因此人们称之为“蜂窝城”。这种建造法,一来方便居住,二来方便防守,这不仅让屯兵有了营房,储物有了仓库,也展现了郭峪古人在建筑史上的创举。这座城规模宏大,在山西村镇城墙的建筑中是非常罕见的。
明朝的崇祯十一年,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郭峪城历经300多年风雨,城垣残破,民国年间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对城墙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郭峪村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风鼎盛,由唐至清,村内考取功名者多达八十余人,古城至今仍保留着"老狮院"、"小狮院"、"陈氏十二宅"、"王家十三院"等明代民居,直到近几年才陆续修缮开发出豫楼、汤王庙、戏台等古建筑,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来这里参观还是免费的。
这里不像皇城相府,皇城相府里面没有老百姓在里面生活,而郭峪古城里的村民们依然在这里居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会让人觉得这里更具人文气息。这组照片还是今年春节时候拍的,村里的游客不多,而且街道打扫的很干净,大红的春联更是透出浓浓的年味。郭峪不仅古代辉煌,今天也是晋城市闻名的小康村,几年前这里又被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及风土人情,还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将这里作为了外景拍摄基地,央视热播大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文化站长》等影视都曾在此拍摄。

这些门前的石狮子过年的时候为什么要用红纸贴到嘴上,是怕它咬人吗
自明代中叶至清初的一百多年间,郭峪出过18位举人,15位进士,明清两代,“官侍郎、巡抚抚、翰林、台省、监司、守令者,尝不绝于时。”清同治《阳城县志》称,“阳城地虽褊小,亦旧为人文渊薮。”
据统计,阳城历史上曾有123名进士,名列山西各县前三名之内,而明清两代有63名进士,为山西省之冠,其中郭峪村竟出了15名。
豫楼之"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楼雄居城中,登顶可了望方圆数十里。

豫楼
豫楼就位于村子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墙厚0.8米。

站在郭峪的城墙上便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不远处的皇城相府。
豫楼的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