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5点半,东方的天空刚刚泛出一丝蓝色,此时泉州浔埔村的海边已经是一片热闹。一群扎着红头巾的埔女等着前往远处的海滩拾海蛎,并在潮水起来前的短短三四个小时内结束。
浔埔村位于泉州湾晋江下游的左出海口岸边,是中国著名的渔村。浔埔村早在唐宋时就已有,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明代这里曾设鹧鸪巡检司,以御由海入江的倭寇。浔埔村原名叫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晋江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无意地把“前埔”写成“浔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蚵虾,用浔埔命名更为妥切,因此,“浔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浔埔村是一个以渔业经济为主,全村90%以上的人口从事渔业有关的活动。通常男人们出海捕鱼,女人们承担滩涂养蚵和市场经营。
浔埔村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古建筑。现存的古建筑、寺庙、具有闽南泉州风格的“蚵壳厝”有很多。比如浔埔顺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新厝王爷馆,建于清道光年间。此外还有厝仔王爷馆、顶路王爷馆、吴厝关帝庙等,距今都有数百年时间。
最引人注目的是蚵壳厝,至今完整的蚵壳厝在村子里就有几十处。蚵壳厝的优点是就地取材及隔音效果好,与墙模厝一样,冬暖,夏凉,不怕蛀虫。有人说它墙体坚固,可以抵挡炮的攻击。所以沿海民间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壳厝之间的小石巷曲曲折折,两边是海蚵壳层层叠叠搭建的壳墙壁,组成了沿海渔村一道独特的古民居风景线。遗憾的是现在一些蚵壳厝破损严重,急需维修。
在村子里,最吸引人眼球的应该是埔女了。埔女的服饰与惠安女的服饰堪称泉州民俗的两朵奇葩。惠安女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而埔女则是“民主头,封建肚”。爱戴花是埔女的天性,从儿时梳辫子起,她们就喜欢把色彩鲜艳的菊花、玉兰花、山茶花插满双鬓,待到及笄(十五岁女孩叫及笄),亲人就要为她们“梳髻”。行走在村落里的街道和巷子里,你随处可以见到头插鲜花的埔女。现在埔女的生活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勤劳的传统一点也没有改变,每天清晨下海拾海蛎,载着满篓的鱼、虾、蚝、蟹,奔向泉州各个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