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闻"岳麓书院"大名。前不久去长沙,友人老王陪同前往。
书院在湘江之滨、岳麓山下。庭院深深、绿荫环绕。大门上方,宋真宗亲书"岳麓书院",两侧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简洁意赅,不无自豪。
看介绍,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与河南嵩阳书院、商丘睢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麓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其创立时间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中仅次于摩洛哥加鲁因大学,名列第二。书院历经宋、元、明、清,至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直至今日,仍为湖南大学学堂,面向全球招生。千年学府,弦歌不绝。
行走在粉墙黛瓦、曲折长廊,四顾湘竹萧萧、碧水潺潺,无数匾额条幅、碑刻文物,感觉书院既有江南园林的典雅,又兼千年学府的深邃。
书院大门、二门、讲堂、学斋、轩、楼、文庙,楼阁相望、山水相融,尽显中国古建筑的恢宏精致。细看楹联,文化深厚,寓意深长。二门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意为书院由绿林掩映,匿于岳麓名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潜心学文的好地方。
讲堂位于书院中央,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所撰,是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
老王说:"张栻的教育理念,不是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教育目标放在人格培养。要学生从日常规范礼仪中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自由,主张通过学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境界。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人格完善。张栻主教期间,反对科举利禄、注重传道济民,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等经世之才。"
说起学生的道德教育,想起前不久某校博士生投毒一案,深感道德教育、人格完善的教育何等重他说:"当年张栻、朱熹在此举行"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他们的会讲吸引了大批士人前来听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站立堂前,仿佛看到数百年前这里车马盈门,文人学子济济一堂,孜孜不倦,聆听讲学。当年士人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的崇拜让人叹服。
讲堂檐前高悬"实事求是"大匾,教育学生做学问不得半点虚假,做人做事须实事求是。如果人人都讲求实事求是,社会风气必定正气直上。
老王说:"明清至民国初期又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鼎盛时期,一批批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如余秋雨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清代名人曾国藩、左宗棠、熊希龄,民国的程潜,蔡和森,杨昌济等都曾就学于此。"
说起湖南名人,老王如数家珍。他说:"曾国藩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创立、统帅了湘军。曾国藩好学不倦,饱读诗词;他主张国家起用德才兼备之人,提倡廉洁正直,反对暴政扰民,严惩贪赃枉法官吏。他自己率先做到洁己奉公。左宗棠是个爱国英雄,在民族危亡时刻,他拍案而起,挺身而出,"抬棺出征战沙俄矢志收复新疆"为祖国收复了大片国土。他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是他一生的写照。"
指着庭院,老王说:"这里从北宋以来曾七次遭兵燹。金兵南侵,书院被毁;元兵南进,书院师生誓死护院,人、书、院融为一体,化作青烟、英魂;最后一次,日寇侵华,轮番轰炸,炮火中书院废墟一片。然而,书院在一次次劫难中顽强复生!"
望着书院里的深潭翠竹、讲堂楼阁,感叹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也感受着书院厚重悠久的文化气息——这里每一座碑文,每一对楹联,每一块瓦片、砖石,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录着一种精神。
国家需要像岳麓书院培养出来的精英栋梁。"治无古今,育才是急"。
天色已晚。回望书院,苍茫中更显得凝重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