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氏宗祠己矗立在村里200余年。

梅氏宗祠内景。
在安远县,有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村落,村落里有一座建成了200多年的宗氏祠堂。虽历经沧桑,但祠堂却保存完好,不仅成为客家文化发展的古老见证,还成了当地村民的精神家园。这个祠堂,就是位于该县三百山镇梅屋村的梅氏宗祠。近日,记者慕名前往探访。
现代村落文韵古祠
从安远县城出发,乘车半个小时便到了梅屋村。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村道、崭新别致的住宅群楼,村中绿树掩映,小河潺潺穿村而过,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犹如一幅色泽鲜艳的山水画。
在村主任梅常德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靠近省道边的活动健身广场,只见这里器材齐全,空间宽敞,一座白色凉亭撑出了一片阴凉,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镶嵌的健身道宛若花边,装点着水泥铺成的舞池,让人倍感精神。
广场的前方就是梅氏宗祠。在一片整齐划一的小洋房中,宗祠显得格外抢眼,这座颇具历史特色的建筑外观大气凝重,造型简练,完整保留了当初建造时的石制结构。气魄恢宏的祠堂大门流檐翘角,古色古香。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侧精致的梅花图及门口两只庄严肃穆的石头狮子,门前立着24根笔直的大理石柱。
从房顶、柱子等处的彩绘图案中,可以想象当年这座祠堂的辉煌:青砖黛瓦、精美雕刻、宗室族谱、匾额文墨,走进祠堂,看着眼前历经风霜的一根根木头、一块块青石,看着族谱上的一个个名字和一幅幅画册,历史仿佛就在眼前铺陈开来,也让这座百年古祠文味尽现,古韵十足。
历史渊远人才辈出
“说起祠堂的渊源要追溯到元朝。”村里的一位长者向记者介绍了梅氏宗祠的历史。梅氏祖宗梅受三背井离乡,携带家小迁移至安远县新田半梅屋岗(三百镇梅屋村)安居,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梅受三生有三子:长子早逝,次子名必忠,三子名必信。兄弟同心协力,共创基业,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共建孝友堂(梅氏宗祠)一栋,到现在已有200余年。
据了解,梅氏宗祠初建时,只有三栋房和一个大沙池及门面牌坊,梅氏后裔于1935年在宗祠左右两侧加建三间厢房,使整个宗祠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迄今仍保持原貌。
在正堂两侧设立的农业陈列区,展示着上个世纪的生产、生活用品,比如风车、蓑衣、推磨、犁等。更吸人眼球的是梅氏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沿革,墙上挂满了快失传的民间文化及三百山梅氏历史名人图片及简介,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古祠宛若一个活生生的文化历史标本。
梅氏宗祠的整个建筑理念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梅氏家族艰苦创业、崇尚文化、团结向上的优良传统。“梅屋村历代素有‘东江源才子村’的美誉,仅清朝年代,曾有大享士、贡元、进士24名,凡官居高位者,宗祠都给予立碑铭记,以彰显功绩激励后人。”梅常德指着祠堂门口挺立的24根大理石柱子对记者讲解。祠堂是家族的象征,现在梅屋村,出了博士4人,硕士12人,大学毕业生130余人。
文化圣地精神家园
梅氏宗祠厚重的文化承载,激励着一代代梅姓儿女的成长和发展,他们以此为骄傲,并以学习祠堂里张贴的榜样为动力,努力攀登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高峰。居住在祠堂边的村民梅春明告诉记者:“祠堂古建筑特有的文化积淀,也是一个难得的德育教育资源,祠堂每个匾额和祖训后面都有故事。我的弟弟就是受到这些文化故事的激励熏陶,刻苦学习,最终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可喜的是,现在,我的孩子也受祠堂文化的影响,学习很刻苦。”
由于梅氏宗祠是祖先的供奉之地,因此,它不仅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堂宇,也是家族议事、传承礼徳庄严而重要的场所。凡是村里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议,宗祠便成为理想的首选之地,在祖先和长者的双重权威面前,事情往往商议得尤其认真,效率一般也很高,并且每逢红白喜事、礼德之事都要经过祠堂。“在宗祠里议事和行礼德,每个人都会拿出十成的耐心和真心,把事情办好,这样才像梅氏传承下来的敢于担当的风格。”村里的长者梅毕光介绍说。
梅氏宗祠还是团结族人、发展公益事业的重要载体。每当有村民发生矛盾时,当事人便在当地村干部或村中老人的带领下,来到宗祠进行调解,很快就能在这里化干戈为玉帛。村里还会以宗祠的名义,积极鼓励和发动乡贤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成立慈善会开展礼敬寿星、重教兴学、助贫助困等公益活动。
随着农村建设的开展,村委会在宗祠里配置了新的书架和图书,让古宗祠里装进新文化,供村民闲睱之余在这里休闲和学习。在当地镇干部和“三送”干部的带领下,该村还开设起了道德讲堂,通过定期开展相关课程,采取说身边人、谈身边事以及结合宗祠文化说理等方式,让村民更加明事理、重礼仪、懂道德,宗祠也成了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