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将军衙署本来面貌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日期:2013-12-11
作为呼市人,说起将军衙署众人皆知,作为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漠南第一府”,随着呼和浩特市经济与城市的发展,将军衙署周围被店铺、住宅等团团包围,大量高层建筑的建成,远远超出了将军衙署古建筑群的视线景观控制要求,在商业气氛的笼罩下,将军衙署古建筑的宁静被打破,将军衙署文化内涵的展示在被渐渐侵扰和削弱。
为了更好体现将军衙署的完整性,还将军衙署本来面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承载着呼和浩特历史的文化遗产,2009年,呼和浩特市启动了将军衙署综合性保护工作,从此,将军衙署文物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被提上了日程,从2013年开始,将军衙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文物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其目标是尽可能还原将军衙署的完整风貌。
走进将军衙署,门前照壁上的“屏藩朔漠”四个大字,犹可想见当年的赫赫威仪。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宣教部主任张静告诉记者,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为加强防务,清朝政府在归化城东北5里处,修建了一座八旗军队的驻防城,历时两年多建成,乾隆皇帝赐名“绥远”,是“绥靖远方”的意思,并设绥远将军驻城主持军务,因此便有了将军衙署。“像这样的将军府在清朝时有13处,而这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处,其建筑代表了典型的清代武官衙署格局。”张静说,将军衙署建筑群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再加上近现代傅作义、董其武、乌兰夫等都曾在这里办公,将军衙署一直被视为承载着半部呼和浩特历史的重要古迹,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军衙署更成为学界研究清代军事、政治、八旗制度、民族关系以及官衙建筑的实物资料。
由于将军衙署现只保存有主体院落的四进院,其它东、西跨院及后花园均已损毁并被其他单位占用,严重地影响了将军衙署的建筑风貌,加之府邸本身也到了该维护修缮的时间,因此将军衙署文物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迫在眉睫。
要保护将军衙署,首先要制定可行性方案。经由相关单位前期调研与考察后推出的设计方案,被送往自治区文物局进行首轮论证,审核通过后上报至国家文物局,在经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论证后予以批准。根据文物保函2009年第1113号文件,国家文物局对《关于内蒙古将军衙署文物保护规划的请示》表示原则同意,从此,将军衙署文物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被提上了日程。
“今年我们的工作计划是完成周边的拆迁以及相关的报批程序,施工要从明年的4月份开始,历时三年,在2016年夏季全面完成,2016年到2017年主要做展陈调整,2017年全面开放。”市文物处古建筑研究室主任张晓东告诉记者,在整个修建过程中,将军衙署不闭馆,所以并不影响游客参观。
据了解,将军衙署整治工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内部文物及古建筑的维修,二是周边环境的整治。内部文物及古建筑的维修将按照原工艺、原做法、原结构、原材料四不变的原则来进行修缮。而周边环境整治则成为恢复将军衙署原貌难度最大的工作。为了更好体现将军衙署的完整性,还衙署本来面貌,将军衙署整治工程将对其周围用作他用的房屋进行征收。
“征收将严格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和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规定的通知进行。难度虽然非常大,但拆迁改造过程仍有了实质性进展。”将军衙署改造项目房屋征收指挥部负责人赵俊峰说,长期以来,将军衙署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分属单位多,违章建筑也多,要想把周围影响将军衙署整体风貌的建筑全部拆除掉,工程量之大、过程之难可以想象。但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将军衙署旁边需要拆除的两栋居民楼已经人去楼空,将军衙署西边的商铺也已经拆除,大门东侧一排排曾经门庭若市的商业店铺如今也已经关门,等待拆除。
“到2017年将军衙署文物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后,将军衙署周边将建设成为以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为主体、民国‘九·一九’绥远起义纪念馆为辅助、清代建筑风格为主要基调、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城市文物景观,总占地面积将达到2.64万平方米。”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宣教部主任张静说。
届时,“一座将军府半壁青城史”的比喻将名至实归。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