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考古发现 >> 正文
一把青铜古剑划开历史迷雾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徐杰  日期:2013-12-10

    长城青岛珠山段遗址齐长城青岛徐山段“左关”遗址

    齐长城西起济南长清县,东至青岛开发区长江路街道东于家河社区入海,全长618.9公里。在开发区境内,齐长城途经62座山头,全长15.8公里。开发区境内的齐长城珠山段为石筑长城,大部分被毁,而自徐山至入海处均为土筑长城,遗迹最高处也不足1米。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陈列在开发区博物馆内的一把青铜古剑来佐证历史,追寻齐长城今日的踪迹。

    昔日高耸城墙,如今变为“土堆”

    齐长城到底在哪儿?为了追寻齐长城的踪迹,12月3日,记者驾车在开发区内展开了寻找。首先记者在开发区齐长城路上附近一面山体上,见到了一座城墙,当记者满心以为这就是齐长城的时候,却被门卫告知,这是某药厂的体育馆,他们按照长城模样修建的,而问起齐长城的具体位置,土生土长的开发区人也语焉不详。

    多方寻找无果,记者联系了开发区博物馆原馆长李居发,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驱车赶到了开发区徐山。徐山位于开发区牛王庙社区。记者将车停在牛王庙社区后,跟随李居发步行上山,一路上记者见到,半山腰上还有许多农民开垦的田地,丝毫看不出这处仅有海拔87米的小山上会有什么古迹。

    步行大约十多分钟,记者来到了一处十字路口,李居发停下了脚步,他指向右边道:“这就是齐长城的遗址。”

    面前的长城让人无法相信。这看起来就像是土堆,最高处离地面仅有一米左右,最矮处与地面齐平,上面还长了茂密的植物,完全看不出当年雄关坚城、拒敌于外的威武之感。

    据李居发介绍,这段长城以夯土为主,初时高七八米。上世纪40年代还高两米,但因为年代久远现如今高一米左右。记者也不禁有些纳闷,这里的长城为何与一般人印象中的八达岭长城差别如此之大呢?

    李居发说,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财力比较有限,而且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所以那个时候并没有办法大量地采石或者烧砖,所以徐山这段的齐长城会采用土作为建筑材料。

    在古代,城墙是重要的防御措施,而建筑的材料有的用砖石,有的用木头,甚至有用芦苇或者稻草制成的城墙,而土质的城墙,都是较为久远的,如统万城、齐长城和郑国城墙等等,此外土质的城墙制作也相对简单,就是用人力夯土,将土夯实成为墙的形状,而且墙体的形状大多都是梯形,最主要的是这些土质城墙大多数都非常高大厚实。记者也了解到,修建时在土里面添加了盐水,使其更为坚固一些,而这样的城墙建成的时候连锥子都不容易扎入,可见古人的智慧。

    在城墙的结构上,境外的一面,是笔直树立的,而境内的一面,则是一道倾斜的土坡,这样的结构在防御战中能起到巨大的作用。本国的士兵可以顺着斜坡爬上城墙,用长兵器和弓箭等远程武器,向敌人倾泻火力,而敌方却难以徒手爬上笔直并且坚硬的城墙,这就能起到防御的作用。

    关口不见城门,只剩一条土路

    “这段齐长城上还有一个关口,就是左关。”李居发介绍,根据记载,齐长城上有许多关隘,如西风关等等,但是唯一一个可考察的就是“左关”。李居发认为,“左关”应该就在徐山上。

    “左关”的记载源于清代在灵山卫出土的著名文物“齐国三量”。同许多有铭文的铜器一样,“齐国三量”也有铭文,其中还有“安陵”和“左关”两个地名。其中一件“左关铜”上的铭文还注明左关用的釜要以仓廪用的釜为标准。李先生也认为,“左关”应该是齐长城东部的一个关隘,而且其作用应该是屯兵驻防、稽查并征收关税,相当于今天的边防哨所兼海关。“而且"齐国三量"上面所指的安陵古城就应该是齐国东部管理左关的一个边关城市。”

    沿着城墙步行,隔着大约几十米的位置有两条交叉的小路,附近的村民叫这两条路一个为“东门”、一个为“西门”。李居发告诉记者,他曾经在这里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发现当地的老人还能知晓当年的情况,“他们说这里应该有两个城门,宽大概都在1米左右,这个城门足够行人和一般的工具通行,但是没法通过春秋战国时代的战车。”李先生对这里为何设置两个门洞,而且大小均为1米左右感到非常困惑,“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毁于战火,只剩下这条如今依然被使用着的小道。”

    从实地探访中,记者发现齐长城的遗址保存得并不完好。李居发告诉记者,这里出土的文物虽然只有一把青铜剑,但佐证了当年的历史。

    目前这把剑就陈列在开发区博物馆内。这把青铜剑剑柄长8.5厘米、剑身长35厘米、剑宽4厘米,总长有43.5厘米,已经断裂成了3部分,但是拼接起来之后还是完整的,而在青铜剑出土的位置还一起出土了三个青铜的箭镞,这些箭镞大约半指长,上面锈迹斑斑,但是还能够看出锋利的形状和两个尖锐的倒钩。

    李居发介绍称,这些文物是在开发区红石崖街道山宋家社区出土的,出土的时间在2009年,当时这个地方正在施工,挖到离地面近3米处,发现了这些文物,几位村民认为可能是文物,就报告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

    山宋家社区位于灵雀山北麓,可直接到达齐长城的关隘,据此推断,这应与齐国将士守卫长城有关,以抵御楚国将士的进攻。李居发也告诉记者,在战国时代,虽然已经出现了铁器,但非常稀少,而青铜器则比较贵重,“像皇宫里的青铜鼎,这些礼器才舍得用青铜,说明当时青铜武器也是比较珍贵的。”李居发认为,这把青铜剑不仅价值珍贵,而且对研究开发区境内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填补了开发区文物保护的一项空白。

    修复招标开始,明年“复活”长城

    “齐长城将要修复了!”12月4日记者了解到,日前山东省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60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在这份名单当中,青岛就有32处得以入围,包括老舍故居、胶莱运河、海云庵等等。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已经表示,齐长城世界遗产重点项目保护方案已经全部获批,将打造“齐长城自然文化风景带”,“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黄岛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年前齐长城黄岛段两段遗址将进行修复招投标,明年开春后将正式动工。

    记者了解到,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在此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齐长城总体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齐长城长清段、莱芜段、临朐段(2处)、安丘段、莒县段、五莲段、诸城段及黄岛段(2处)等10处重点区段和重要文物点抢救性保护维修方案全部获国家批复,部分工程实施逐步展开。“国家文物局批准齐长城保护项目5个,核定资金2360万元。”谢治秀说。

    而文物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重视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让社会中涌现出更多的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者,才能够研究出更多的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添砖加瓦。

    文/图记者徐新东刘鑫徐杰实习生张欣健出土于青岛齐长城遗址的青铜古剑。“齐长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记者:我们知道,齐长城长达千余里,经过济南、泰安等多个县市,那么齐长城在黄岛区境内有多长?

    纪中良: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军事防线,始建于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经齐灵公、齐威王不断增修,至齐宣王时基本完成。后来齐湣王又加整修,先后历经几百年。修成距今已2600多年,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经过了山东十三个县,长达一千多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齐长城黄岛段先后经过大村、六汪、铁山、黄山、隐珠等街道(乡镇),翻越100多座山头,由西到东纵贯黄岛全境,最后从灵山卫街道进入青岛开发区境内入海,根据实地调查,齐长城沿小珠山北峰过鹁鸽山、大顶山、经徐山东去,在于家河村的东北方入海。这个地方现在在青岛市黄岛开发区保税区东侧。

    记者:这段齐长城与其他地方的齐长城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齐长城遗址现在的情况如何?

    纪中良:齐长城多依山势而建造,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因此,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但长城所经过的沿线也有平坦的地方,所以作为齐长城的整体建筑结构设计、城墙结构各有不同,黄岛段是齐长城保护工程的重要一环,特别是东部终端入海的部分,背陆临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黄岛段的独特之处,前几年来考察的专家认为,黄岛境内50多公里的齐长城虽然年代久远,但保存得比较完整,算是国内外古建筑遗址中保存较完好的。

    记者:我们印象中的长城都是八达岭长城那样的,都是砖石垒砌的,很高大雄伟的样子,齐长城在建筑上有哪些不同呢?您了解到的建筑用料都有什么样的呢?

    纪中良:齐长城跟八达岭长城的年代是不一样的,工艺和生产环境也不一样,所以建筑的方法也不一样,齐长城建筑充分利用山险代替长城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利用地形可以让城墙防御力更高,烽火台也多设在山岭的高巅之处,齐长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黄岛段虽然只有50多公里,但在不同地段用料都不一样,用料中有用石灰、糯米浆和沙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在黄岛六汪镇的峰台顶用的就是这样的建筑方式,这段长城残基长300多米,裸露部分夯筑也很细密,非常牢固;再就是用山上的块石,多数在高山地段,小珠山部分最具代表性。小珠山海拔700多米,是齐长城途经的最后一座高山,由于山高坡陡不容易运输,所以选用山上的石块进行垒砌;最后就是纯粹用土,如铁山街道背儿山以西的地段,它在丘陵上所以就地取土夯筑,但不如三合土坚固,这从其坍塌后仅留“岭杠”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来。

    记者:用料这么复杂,对黄岛区齐长城的修复工作会有难度吗?具体如何进行保护呢?

    纪中良:保护遗址就是保护历史,齐长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扩展项目。在保护方面,先要制订总体保护规划然后进行保护。虽然修复工作有难度,但从2008年底,山东省文物局就正式启动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2012年2月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保护规划和专项方案的编制工作也随即启动。去年8月份还成立了原胶南市齐长城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齐长城遗址保护工作的规划协调、遗址修缮、资料整理、后勤保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按照地域的划分,实施分段管理,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成立保护队伍,做到定期巡查,明确责任,在徐山上面的石碑,也是当地政府设立的,政府规定,在穿越齐长城的主要道路两侧设立齐长城保护碑和界碑标志。这样也能够让当地的各个部门明确遗址的位置,配合文物保护的工作。这次齐长城黄岛段有两段遗址将进行维修,一处是金猪坑至苗家南山段,另一处是六旺镇山周段,维修工作年前就会启动,先进行招投标,明年开春后会正式动工,计划对其中的夯土层用土修复,文物部门也计划着对残损严重的边坡部位和断面进行覆土、补夯加固、修补,清除对墙体稳定有威胁的植物根系,完善长城附近山体的排水系统,引入植被保护等。

    记者: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那么它当时的军事价值和文化价值分别是什么呢?

    李居发: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齐长城也在这个范围内。齐长城从春秋时期开始修建,到战国时期完成,齐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齐长城比秦长城还要早400多年。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它的军事价值在于:它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开始修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征讨,战争频发,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各国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齐国是当时的大国,也是当时最早修建长城的国家。并且中国长城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长城的施工修建完全是就地取材,在山上用石头,在平地用土,有的是用土石相结合,很有创造性,非常伟大。利用自然和适应自然,这是了不起的建筑设计思想。

    另一方面是它的文化价值:中国长城蕴藏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它的内涵也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骚人墨客和诗词名家等为长城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记者:为什么说“左关”是我国最早的海关?它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

    李居发: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的时候,在现在的胶南市灵山卫镇的明代城墙边,曾经出土了三件战国时代齐国田氏铸造的衡量器,上面记载了“安陵”和“左关”两处地名,史学界一致认为“齐国三量”所记载的“安陵”和“左关”两处地名应该与齐长城有直接的关系,齐长城有很多的关隘,但只有“左关”是有实物记载的,当地村民对“左关”东西两个城门,俗称“东岭口”、“西岭口”,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遗迹还存在着。其实,齐长城是齐国为了防御楚国而修建的长城,在战争的时候起着防御作用,和平时候还要穿过长城有贸易往来。“左关”是齐长城东部的一处关隘,齐国在这儿屯兵驻防,征收关税,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海关。这里紧靠着入海口,因此,它完全有理由成为中国最早的海关。

    记者:新进发掘的台头遗址历史跨度大,它距离齐长城遗址很近,与齐长城有什么关联吗?

    李居发:台头遗址价值是很大的,之前文物部门曾经进行过4次考古勘探,发现了包括龙山文化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以及秦汉时期的大量文物,也就是说从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到1000多年前宋金时代,台头遗址整个历史跨度长达3000多年,台头遗址也就是战国时代的齐国古城—安陵城,它的发现,对齐长城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考古发现,齐国的军队驻防的范围大约有4平方公里,也有驻防水军的港湾条件,在靠近齐国边界的地方齐国必然要设一处水军基地,这个地方是否具备停泊条件呢?古安陵城北侧有一条发源于小珠山,流经辛安村通往胶州湾的河道,全长大约10公里,从辛安村到海边就有3公里,海水沿河道溯流而上,直接到达辛安村,是一个天然的港湾,沿着河道两岸都可以泊船,另外,在明清的时候,两岸有四个冠以“港头”的村庄:港头臧、港头陈、港头李、港头刘四个带“港”的村庄,根据《黄岛区志》对这些村名的考证,这些村庄都是以古代的港口、泊船地来命名的,据此可以推断,这处港口就是当年齐国的水军管理基地。

    本版文/齐长城莱芜段遗址。齐长城锦阳关段遗址。齐长城济南段遗址。

    “清朝咸丰年间,在灵山卫这挖出了三件齐国的青铜器,上面铭文中提到的"左关"就是青岛地区齐长城的一个关口。”

编辑:菩提树
名称盘点隐于重庆市井中的古建筑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沁河古城堡大河边上唯美废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福建涵江红砖厝建筑中西合璧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粉墙黛瓦婺源古宅的前世今生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陕西府谷宗常山龙泉寺

类别寺观建筑
 ·政策也解救不了没落的海南古..
 ·外国楼堂馆所太寒酸 英首相府..
 ·三大创新激发百年古村 周村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