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碑石雕里的图案。

明朝的古董——大戏台。

旧时的私塾里,仿佛能听到朗朗书声。

有点年代的古董门。
这块“九省通衢”的宝地,人们称之“大武汉”,武汉之大,大在面积、大在经济,也大在文化。目前,大武汉正全力投入“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中。而提及博物馆,大家先入为主的几乎都是省博,市博,辛亥革命博物馆,作为一座城的名片,一种城市的姿态,大武汉的博物馆岂止这些?
《城地理周刊》的记者将和你一起寻访武汉的民间博物馆,它们也许不在热闹的市区,也许没有宽畅明亮的展厅,或者正为还要不要坚持而摇摆,可它们却真真实实地存在着,用一件件珍贵的器物,记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表达着这个城市的豁达……
或在梦里水乡,或是明清私塾
青山区严西湖畔的张公山寨,顺着还未凋谢完的荷塘看过去,一片成规模的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跃入眼帘。
来到这里,你会产生错觉:
自己是不是到了安徽的宏村?这里雕梁画栋,古建筑、戏台、回廊、亭子、流水与树木相映成趣。可一细看,各个建筑风格又各不相同。
走到“梓翁游廊”会以为来到了江南水乡;踏入“官宅”和“绣楼”的客房,“龙床”、“凤床”等雕花床映入眼帘,又会觉得自己穿越到明清大户人家;当来到“书院”、“官厅”,耳边又仿佛响起私塾里的朗朗书声和衙门里严肃的“威……武……”。在这里,哪怕是供保安休息的门房,也是木雕门窗和古董桌椅及古董雕花床。
这个明清古建筑群是民间创业家李炳来在2010年9月注册批准成立的私人博物馆——李庄(全名“武汉李庄古建筑博物馆”),里面除了20余栋修复的古建筑,还有李炳来从全国各地淘来的各种瓷瓶、床、桌椅等古董。
“整体搬迁,修旧如旧。”已经65岁的李炳来说,最近五年,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他全身而退,心血全部放在这个私人博物馆上,每一处的说明都打上了“收藏、设计、监理:李炳来”的字样。
机遇来到:
每一步都“掐到”点子上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再到‘十八大’,正好遇到国家出台各类关于文化大发展的政策,而这个时候,我正有这方面的投资经营考虑,这个私人博物馆就顺时顺势而成。”李炳来说,李庄是目前湖北省仅有的两家由政府对口帮扶的私人博物馆之一。
李炳来是第二届武汉十大杰出创业家,木工出身的他不仅通过奋斗有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还有了一个旅游项目和这个私人博物馆。
如果当年不是“十六大”有发展休闲农业项目的政策,就不会有张公山寨这个旅游项目,李炳来也就不可能会考虑在这里建个收藏的古房子,并把自己走遍全国淘来的古董装进去,只是没想到后来建成了一个古建筑群落;如果不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文化大发展,鼓励民间博物馆的发展,他也不会想去注册这么一个占地3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大型私人博物馆,让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收藏成果。
如今的“十八大”提出文化生态游概念,更是推动了李庄的进一步发展提升。
“为什么叫‘李庄’?因为我姓李啊!”李炳来笑着说。
经营之方:
收费保证正常运转
在国内,多数民间的私人博物馆都是免费让市民去参观。但李宅是收费的。
“政府每年虽然有10万元的补贴,可连水电费都不够支付,我这还要养人,还要对古建筑进行维护,成本非常高。每个月过万。”李炳来说,如果没有恰到好处的经营,民间私人博物馆仅靠政府的补贴,很难生存下来,“一定要经营!”
李炳来指着从洛平淘回的大戏台上的横梁说,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缩教授刚给他一个消息,这个戏台的风格跟武当山紫霄宫的风格很类似,应该是明代的古董。而从江西建昌淘回的“官厅”也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房子。游客在这里一边欣赏古董房子,一边欣赏古董,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民俗民风。
“我的‘龙床’是8柱的,是王府级的宝贝!”李炳来自豪地说,“这是土地庙、这是多佛阁、这是晋商大院、这是北京老胡同、这是云南吊脚楼、这是湖北祠堂、这是陕北窑洞……”所有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梁一雕花,他都如数家珍。
“现在一年的游客量有20万人,与张公山寨景点整体打包在一起,一年的旅游收入有四五百万元。”李炳来说,只有这样经营,才有可能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
心疼之处:
游客肆意破坏古董
“老吴,你过来看看怎么回事!”27日,向记者解说李庄的李炳来突然嗓门大了起来。
细看之下,原来“梓翁游廊”旁边的一个石雕的人头像被人划坏了,“这明显不是原来的模样!”李炳来有些气恼。一再叮嘱工作人员以后一定要看好游客,不能让他们在石雕上乱涂乱画。
其实不只这个石雕被人破坏,“这窗子用玻璃封起来,就是有游客经常去拉和推,把木格弄坏了!”李炳来很无奈地说,这个全靠个人的素质,他也没办法。就只能希望前来观赏的游客,能爱惜这些古董,“毕竟我做这个私人博物馆纯属爱好,不是为了赚钱”。
李炳来说,他一直在想办法让这里更有特色更红火,比如明年还会打古文化概念,投入1000万元,打造三国文化,“真心希望各级政府能理解和支持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比如,到这里的路能不能修好一点?再比如,我打个报告能不能回复及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