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淳小街里的古牌坊嵌在墙里面
来源:金陵晚报 日期:2013-12-5
崇仁街是宋代古街
到高淳必游高淳老街。高淳老街的真实名字是中山大街,记者从老街上拐到旁边一条名叫“江南圣地”的巷子,接连看到两个和老街有一定距离的文物点: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和基督耶稣教堂。接下来,记者连续转了好几条小巷,还是没有找到这座牌坊。
记者向一位老大爷打听,“这一带好像没有单独的牌坊,不过崇仁街倒是有一座牌坊嵌在墙里,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那一座?”在大爷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条名叫崇仁街的小巷,而记者要找的那座牌坊,果然就嵌在崇仁街39号的墙上。
高淳民间文史研究者宋建成告诉记者,崇仁街是高淳淳溪的一座老街,据说宋代就有这条街了。南宋时期,崇仁街上有一座“多贤坊”,纪念宋代进士魏良臣、魏师逊等人。后来的岁月里,崇仁街上又出现过水龙局、四乡公局等古迹,明清的牌坊也有过多座。时至今日,崇仁街上的古迹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一些老房子和这座嵌在墙里的清初牌坊“吴门双节坊”。
距今差不多三百年了
老居民告诉记者,“吴门双节坊”本来是单独立在崇仁街里的,后来才被砌到墙里,如今看起来,几乎成了民居临街山墙的一部分。
和同属高淳的“凤山袁氏贞节坊”相比,吴门双节坊显得朴素无华。此坊为二柱单间冲天式,中间开门,两侧有金刚墙。中间横枋上从右至左,上下依次雕刻22个大字:“旌表故儒吴侍搢妻杨氏故儒吴侍学妻谈氏双节之坊”。横枋上有简单的花卉雕刻,中间雕刻了一个人物,好似戏文人物,可惜已经被磨损。
宋建成说,根据高淳当地的县志资料,吴氏是崇仁街的大家族,南宋时候就迁来高淳,此后几百年里一直在崇仁街及其附近居住。
而和其他任何一座节孝坊一样,“吴门双节坊”背后也包含着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清代初年,有一个姓孔的女子,嫁给崇仁街吴家的儒生吴待士为妻。婚后两年,吴待士去世,孔氏从此终身守寡,恪守妇道,孝敬公婆,抚养遗孤。吴待士的两个弟弟吴侍搢、吴侍学也未享长寿,双双英年早逝。这两个人的妻子杨氏、谈氏以大嫂孔氏为榜样,矢志不改嫁,恪守贞节妇道。
吴家妯娌的品行在当地传为美谈,人们将孔氏、杨氏、谈氏并称为“吴门三节妇”。地方官方特地建了这么一座牌坊,表彰杨氏和谈氏事迹,称为“双节坊”。据高淳文史工作者考证,此坊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距今差不多三百年了。
为啥不建“三节坊”
“为什么建‘双节坊’而不建‘三节坊’,把孔氏的美德也一起表彰了呢?这至今还是一个谜。”宋建成说,有可能建坊的时候,孔氏已去世多年,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尚在世的杨氏和谈氏身上,因此只建了这么个“吴门双节坊”。
宋建成告诉记者,以前高淳有很多贞节牌坊,当地居民反映,光崇仁街里就有多座。时至今日,整个高淳区的古牌坊,就只剩下古柏凤山的“袁氏贞节坊”和淳溪崇仁街的“吴门双节坊”了。
宋建成说,贞节牌坊虽然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但它们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妇女不得不恪守封建纲常的往事,而且古牌坊也是雕刻精美、做工高超的石质古建筑,已被视为文物,应进行好好保护。据记者了解,早在几年前,崇仁街“吴门双节坊”已经被列为高淳县文物保护单位了。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