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南京古村落保护迎挑战 村民参与共享成果
来源:南京日报  日期:2013-12-5
    古镇、老街、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是新一轮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难点和焦点。近期出炉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南京江宁区湖熟街道的前杨柳村和高淳区漆桥镇的漆桥村,跻身全国915个上榜古村落中,成为南京首批入选该名录的古村落,这两个古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会遇到怎样的挑战?记者来到漆桥老街和前杨柳村调查。

    探访拂去历史尘埃,古村落魅力初现

    青砖小瓦石板路、排门挂落花格窗。走在漆桥老街,时光仿佛倒流。这座有“金陵第一古村落”之称的古村落,依然成片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街巷建筑遗存,同时这里还是江南最大的孔子后裔的聚居地,留下了众多人文典故、民俗传说。前不久,漆桥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评选时,专家们说,真没想到,历史文化肌理保存得这么完整。

    老街北口第一间老屋里,76岁的孔繁义老人每天都看着复建中的南陵关,一点点伸出飞檐翘角。“南陵”是漆桥在汉代的古称,也是老街形成之始。复建南陵关是今年老街开发保护工程的重点。未来这里将成为游客们进入老街的大门。

    孔繁义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镇政府从街上搬去双牌石,老街就一天天老了。特别是这些年,很多老人被子女接到镇上去住,老房子关门上锁,没人住都坏了。“现在政府又下来管这条老街,我们都很高兴很支持。”

    而高淳区委、区政府也希望复兴老街,到2015年初步打响“江南儒家第一村”的品牌。在政府和百姓的共同期待中,2011年老街保护和开发办公室成立,总投资5.3亿元的修缮工程在2012年春节后全面启动。目前街面修缮、雨污分流、水系打通、杆线下地、环境整治几项工程基本完成,街上的33间危宅得以修复。

    修缮过的房子散发着桐油的气息,破旧的老宅依然静静地矗立。新与旧的反差告诉每一个访客,老街正在一点点醒来。

    正拂去历史尘埃慢慢醒来的,还有江宁湖熟街道前杨柳村。这个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古村落,由36个宅院构成。最先“醒来”的,是村头的朱家大宅。这座古宅传说是朱元璋第11世孙朱侯山的家宅,2002年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以来,已先后修缮十几次,特别是2007年投入1200万元的那次大修,基本保住了这幢老宅,现已辟为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民俗馆,对外开放。

    24岁的尹姣姣现在这里做导游,她向记者介绍,朱家大宅是村里面积最大的一幢古宅,有4000平方米,俗称“九十九间半”,实为137间房。解放后这里曾先后被用作部队疗养院、杨柳中学、福利工厂。

    大宅从东到西共分三路,分别是思承堂、礼和堂、树德堂,朱氏三兄弟各居一路。走进思承堂主厅天井,尹姣姣转身抬头指着门楼上的砖雕说,上下四层分别雕了祥云、仙鹤、亭台楼阁、人物等,中间是朱氏家训“缓步凝思”。门框上的石雕图案有须弥座、缠枝纹、浅浮雕竹节等。进入正厅,古梁架上的刘海戏金蟾、麻姑献寿等木雕比砖雕、石雕更精美,檐下梁头、滴檐板、楼上隔窗裙板等木构件上的挂狮、卷草纹等木雕,因位置较高也受损不大。

    “它较明初的正襟危坐多了几分妩媚,较苏州的建筑少了点脂粉,较皖南皖北一带民居多了几分姿色。淡妆中见妩媚,秀气中见大气,为南京古民居的本色。”古建筑学家朱光亚曾如此评价这座老宅。

    挑战机会只有一次,快不了也浅不得

    【挑战一】规划怎么深化

    孔令兴是漆桥老街开发办主任,他的另一个职务是漆桥镇人大主席团副主席。他是最早在人大会议上提案保护开发漆桥老街的人。“当时提案是靠着保护文化的热情,而现在自己做起来,才知道光有热情不够。”说起这一年来从事老街开发的体会,他感慨颇深。

    记者调查发现,正如孔令兴的切身体会,面对这唯一一次机会,古村落的保护面临的挑战来自方方面面。

    在孔令兴的办公室里,有着厚厚几大本漆桥老街的规划,这些是在开工前大半年里编制的。有几本已经翻得卷了边。

    “越干越觉得规划还要深化。”孔令兴翻开规划,比如当初设计的房子都是按照街面建筑设计的,一溜排门,但是后边巷子里的民居该设计成什么样?四周河道上的桥设计得很漂亮,但有些和整个老街风貌并不符合……

    再比如核心建筑孔氏宗祠,原先的设计根据是孔氏家谱上一个康熙年间的平面图。但现在开发办决定请来考古队先做发掘,摸清遗址分布的基础上再重新规划设计。“成本可能比以前多很多,但这个宗祠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孔子家庙,马虎不得。”

    同样感受在前杨柳村保护开发中也存在。湖熟街道书记宋刚说,既然是古村落,当初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古建筑风貌凸显出来,前期一直在朱家大宅等老房子修缮上做文章。后来发现这样搞不行,房子修好了,周边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跟不上,还是没人来。

    为此,他们请来了专家,重新修订规划。现在进入前杨柳村的5.6公里水游路线已疏通,今后游客可坐画舫进村。环村还铺了7.8公里山地自行车道,村头的杨柳湖、村后方山等山水资源都要统一规划开发。

    【挑战二】后续资金从哪里来

    初期政府资金引导,后续社会资金跟进是理想模式,但在实践中,后续资金注入成为一个瓶颈。

    时近中午,记者来到了前杨柳村居民李安庆家。李安庆家住的老房子是江宁区湖熟街道前杨柳村8幢区级文保建筑之一。村里老房子像他家一样地面没抹水泥的,仅剩四五户人家了。他们家只简单做了顶棚、粉刷了墙面、加盖了厨房,其他老房子虽也翻修过,但都没大修。“说是古建筑,不让大动,修也要按标准弄,我们没那个钱。”

    前杨柳村已纳入江宁区新一批休闲农业品牌“金花村”打造名单,外部环境改造已近尾声,只剩村里的8幢区文保等老房子修缮进展缓慢。“主要是缺钱。”街道干部说,古村保护涉及住房、建设、规划等多个部门,没有专门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后续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靠一村、一镇、一区的力量很难做好。

    宋刚介绍,村里老房子的修缮仍缺口1亿元。

    政府主导一期投资也是漆桥老街启动开发的模式。孔令兴说,老街工程启动是全区各个部门“领任务”,比如交通局负责修路、建设局负责修房、水利局负责疏通水系。短短一年半,政府已经投下去8000万元。

    迈出第一步,后续资金来源乏力的问题凸显。开发办计划今年通过孔氏联谊会,邀请孔氏后人一起来搞个活动,为复建老街核心建筑——孔氏宗祠筹款。

    孔令兴介绍,前不久一家香港企业准备整体拿下老街,投资3个亿打造影视和旅游基地,但最终没有成功。原因之一是港商要求把居民全部搬走,这一开发理念并不符合古村落保护的规划要求和成本实际。没有充裕的资金,第一阶段环境做完后,老街开发的进度明显慢了下来。“原本计划今年开始申报3A景区,但是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得等到明年了。”

    【挑战三】原住民如何参与

    修旧如旧的原则人人皆知,但在开发实践中,“旧”怎么把握,并不简单。住在漆桥老街45号的孔维新对街面的修缮工程有点意见:“把原来的水泥路换回青石路我支持,但不能弄得坑坑洼洼的,街上住的都是老年人,走路都不方便啊。”

    但漆桥镇文化站站长孔祥毅却有点委屈。这位出生在老街上的文化站长,对当年纵贯街面的那条深深的车辙印象深刻,“这道车辙是折射老街沧桑的文化符号,我们恢复街面,特地从外地买来带有车辙印的老青石,一点点拼起来,费了很多心思,专家们评价也很高。”

    百姓要改善生活、专家要保留历史。“旧”字带来的矛盾处处可见。

    比修旧如旧更难的是居民参与。走在街上,两边的老宅很多已经岌岌可危,甚至有一整排的老宅墙壁朝一个方向倾斜。老街保护工程中最难推进的就是这些老宅的修缮。

    老街上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老房子修起来要2000块钱一平方,比建个新的贵很多,居民自己出500元,这个价格与建新房子的成本相当。

    百姓参与的难题还体现在老街管理上,新修的竹篱笆会被居民抽走一根回家生火;刚刚做的生态驳岸,会一夜间冒出许多自建小码头;街边绿化种上了菜……面对即将成为旅游景区的老街,老街坊们表现了诸多不适应。

    “没人管是棵草、有人管就是块宝。”孔令兴说,政府来了,大家都知道老街是宝了,但怎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老街开发中最难的问题。

    专家保护古村就是保护历史

    【视点一】古村落保护是长期任务

    古村落开发保护应当如何做?参与前杨柳村保护工作的南大历史系教授周学鹰接受了记者采访。

    “2007年前我去前杨柳村时,村里还有七八幢院落完整的老房子,这几年仅剩两三幢了。”南大历史系教授周学鹰心疼地说,十几年前,山西古村落里的老房子百分之六七十仍原貌依旧,真的很让人激动,现在仅剩百分之三十不到。他很怕再过10年去杨柳村,连这两三幢保存完整的古村居也看不到了。老房子即便今年修缮了,再过个三五年还得再修,古村保护绝不能搞一次性的开发建设,而是长期的。

    【视点二】老房子有原住民当然好,但不能让他们穷住

    “要鼓励原住民仍住在老屋里,就不能让他们越住越穷。”周学鹰说,村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挣了钱,多半会回来盖新房,不会砸在老屋修缮上。修一个老木窗都要花一大笔钱,如果没有回报,村民怎么会愿意修?新一轮休闲观光产业开发中,要把一部分收益拿出来贴补村民的老屋修缮,至少让他们住得舒适,这样才能保住古村居里的原住民。

    【视点三】村民参与保护,共享开发成果

    “古村落是老祖宗给村民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古村保护要让村民觉得,能靠着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过上好日子。”周学鹰说,简单教导淳朴村民热爱古村落文化、不破坏老房子、老村巷不现实,古村保护开发要让村民充分参与,共享开发成果。如果村民他们愿意把钱投入老屋修缮,唯一动力应该是这样做能为他们带来收益。
编辑:菩提树
名称盘点隐于重庆市井中的古建筑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沁河古城堡大河边上唯美废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福建涵江红砖厝建筑中西合璧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粉墙黛瓦婺源古宅的前世今生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陕西府谷宗常山龙泉寺

类别寺观建筑
 ·政策也解救不了没落的海南古..
 ·外国楼堂馆所太寒酸 英首相府..
 ·三大创新激发百年古村 周村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