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蔚县古堡的青石路上,触摸穿行数百年的墙体,目光所及之处灰瓦、青砖、红柱……数百年来的风雨洗礼,苍老了古堡的容颜,却无法褪去其深远而厚重的韵味。
历史上的蔚县,有着“八百村庄八百堡”之称。据2012年统计显示,张家口蔚县现有300多处古堡遗存。这些古村堡大多修建于明清时期,无论军堡还是民堡,也不管是庙宇还是亭台,一城一堡、一砖一瓦、一梁一栋,无不见证了历史的更迭,其传递的吉祥之兆和美好憧憬,穿行千年,俨然已成为一部部集美学、建筑学、历史学为一体的立体教科书。
如果说,地理位置决定了蔚县战略要地和商业集散地的双重性,为古堡的兴起提供了沃土的话,那么文化,便是古堡的精神根脉所在。蔚县古堡建造形式多样,每座有每座的特色,有独门堡、多门堡、连环堡之别,堡内格局设置布局也各自不同,却也不乏共同点,如每个堡均有堡门、寺庙、戏台等,建筑格局上也都能找到当地曾经的文化印记:
位于蔚县宋家庄镇东南山脚下的上苏庄古堡,兴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堡墙、堡门和堡内建筑至今大都保存完好。古堡建造有“丑山未向”的说法,格局上“一门分两堡”:“一门”指堡门,按“笔和砚”形状修建,意为在土地上书写历史;“两堡”指的是堡内的东大堡和西小堡。整个古堡从高处俯瞰,街道东西南北交错,一幢幢四合院整齐方正,整体形状就像打击乐器中的镛锣,所以上苏庄堡也叫“镛锣堡”。
堡内地形东高西低,落差较大,街巷用山石铺就。每逢雨天,街巷中的流水通过一块块山石铺就的台阶式路面,总会发出哗哗啦啦悦耳动听的响声。因此,人们又把上苏庄古堡内街道叫作“响堂街”。
不仅是在上苏庄村古堡,离上苏庄村不远的宋家庄村,也是蔚县境内八百庄堡中最具古文化色彩的一个典型村堡。
宋家庄村堡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39年的历史。因由宋姓人家始建,故名“宋家庄”。古堡基本呈正方形格局,堡门的青石匾额上刻有“昌明”字样,因此也被人称为“昌明堡”。
宋家庄堡内街道和建筑物以文字形布局构筑:从魁星楼向北俯瞰,三横一竖的街道和正北的真武庙,正好形成一个“主”字;从魁星楼向南俯瞰,堡门外正南约5米处与堡门洞相对应的是关帝庙,从堡门走出绕关帝庙叉开左右两条大街出村,恰好是一撇一捺,呈现一个“人”字。
在这“主人”型村堡内,建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宅30余所,均为四合院和连环院,现大部分保存完好。这些民宅大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白灰勾缝,屋顶起脊,安置吻兽。门窗为木制,小窗、隔扇、门楣雕有花鸟鱼虫和琴棋书画;街门楼、门楼内影壁、房屋后檐及左右侧临街外檐均有砖雕,图案有飞禽走兽和瓜果花卉。这些木雕和砖雕做工十分精细,图案惟妙惟肖,极具观赏价值。最具代表性的古居院落有韩家大院、邹家大院、韩家镖局、苏家祠堂等。
堡内建筑最让人叫绝的,当数明朝万历年间所建的穿心戏楼。“穿心戏楼”的建筑形式颇为别致,戏楼中心台基下为空心,平时是出入古堡的通道,唱戏时木板相盖,上能文唱武打,下仍行车过人。整座戏楼建筑工艺精湛,设计位置协调完美,呈卷棚式,八打橼,双脊,六出水。戏楼正面椽头雕有狮子头和戏剧人物脸谱,正面前檩正中处雕有金龙五条,均为浮雕式,形态逼真,呼之欲出。楼台上设有明暗木柱,明柱上挂木制楹联。戏楼内壁绘有彩色壁画,东壁是《拜寿图》,西壁是《绿牡丹》,后壁为木制装板绘有《百古图》,图案精美,线条细腻,无不让人啧啧称叹。
几乎每一个到过蔚县的人都知道,这里最负盛名的就是“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暖泉镇西古堡。西古堡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集“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古民居”四大文化奇观为一体,不仅是暖泉镇内“三堡五庄十八巷”中整体规划最具特色、建筑风格最有特点、现存保护最为完整的村落,也是古蔚州“八百庄堡”中最为独特,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例。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上苏庄古堡“一门分两堡”的布局不一样,西古堡有两个堡门,全部东向,俗称“虎抱头”,气势巍峨,卓尔不凡;南北两端又各有一座瓮城,形制结构别具一格,为清顺治年所建。堡内主街道呈南北走向,北门和南门的门楼、门洞都用青砖包裹砌成,而四周堡墙用黄土夯成,墙体厚实高大,上面平整宽阔。古堡平面呈方形,设南北瓮城,街巷呈“鱼骨”式分布。两城楼对峙形成南北主街道,两侧各有三条小街道,堡墙内有环堡墙“更道”一圈,加上堡东南一眼“官井”,西古堡平面整体呈“国”字形。堡内建筑布局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复杂,殿宇高低错落,楼台掩映,建筑景中套景,景中借景,景中藏景,内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四合院、九连环院、二进院等多形式布局的古式宅院。
行走在西古堡的古街深巷间,高大雄阔的古典门楼鳞次栉比,雕刻精美;房屋木制格窗,油饰彩绘。那青石门槛上的车辙、门楣上精美的木雕……无不显示了古代高超的设计艺术和建筑工艺,用独有的语言讲述着曾经的繁华。
说起西古堡,董汝翠是个绕不开的历史人物。董汝翠,祖籍山西,沦为乞丐后,流落到暖泉镇,被一位善良的老人收留,并教他持家、经商,还将独生女儿嫁给了他。之后,董汝翠通过经商起家,周边近五分之一的良田及堡内多半数的宅院,都曾一度归属于董家;也就有了董汝翠凭一人之力,收留七八万难民的义举……
当历史的光阴从厚重的门板中渗透出痕迹,翻阅着蔚州土地上这一本本立体典籍,那曾经抵御兵灾匪祸,阻挡狂风暴雨的防卫功能随着时代变迁已经不复存在,人们也不再倚重苍老古堡的庇佑。然而,那大大小小的古堡是家的眷恋,是精神的皈依,更是灵魂的守望。它们那古朴浑厚的风骨尚存、雄姿不减,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文化根脉,讲述着那沉淀的人文和那遥远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