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徐匡迪:以县镇为基础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
来源:凤凰网城市  作者:孙晓青  日期:2013-12-2
    精彩观点

    前30年高速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高达三分之一的农村流入人口无法享受城镇户籍待遇,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有人称之为“候鸟式”的城镇化或半城镇化。

    前20年的发展资源、资本和发展机会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发展滞后,造成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巨型化发展”,无序蔓延,在管理成本、交通等问题上影响都很大。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古建文物。“千城一面”的现象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城市的现实,他不只是物质空间形式的雷同,更说明了规划理念的精神干枯和城市文化的贫乏。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要形成以县镇为基础,构建合理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格局,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及能人在县镇落户,就业及创业,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无序扩张。

    “城镇化率达到50%,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往往是城市化积累的矛盾凸显和城市病集中爆发的阶段。亚非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未能及时进行战略性调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11月30日上午,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在中国(上海)城镇化高层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思考”的主旨演讲。

    此次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的中国(上海)城镇化高层论坛,由求是《小康》杂志社主办,大中华国际集团承办。主题为“新型城镇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旨在结合三中全会精神,探讨、研究我国发展阶段的重要变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总结、借鉴并推广其他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关于城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宝贵经验。

    徐匡迪认为,截止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城镇化是不是独立的经济指标,更不是人为“打造”的,必须城乡统筹、四化协同发展,同时要更加注重提升质量,要形成以县镇为基础,构建合理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格局。

    (经授权发布,以下根据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演讲观点整理)

    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刚性约束

    城镇化是农业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产业结构以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演进过程。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并不是独立的经济指标,更不是人为“打造”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截止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

    前三十年高速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高达三分之一的农村流入人口无法享受城镇户籍待遇,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有人称之为“候鸟式”的城镇化或半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是在“三农”问题高度敏感背景下的城镇化。“三农”问题是根本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世界意义,但城镇化发展形成巨大风险挑战。2011年全国进口粮食超过1200亿斤,粮食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城镇建设占用各地,特别是优质良田的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要做到工业支援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城市科技、服务业帮助农业的高产优质与流通销售,使进城务工及在想耕作的农民都能持续改善生活并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中国的城镇化是资源、环境严重约束的城镇化。近20年快速城镇化造成了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高速消耗。全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了城镇化发展的刚性约束,全国有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座。而今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被雾霾笼罩,生态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对于生态问题不应该再意识形态化。

    城镇化率达到50%,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往往是城市化积累的矛盾凸显和城市病集中爆发的阶段。亚非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未能及时进行战略性调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为此,必须适时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模式,在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有效提高城镇化的质量,降低社会成本和资源环境代价,实现健康稳妥的城镇化。

    构建“5611”城镇群格局

    此前,发展资源、资本和发展机会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发展滞后,造成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巨型化发展”,无序蔓延。在管理成本上交通上影响都很大。

    近20年来的城镇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开发区、CBD等城市名片及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严重。城镇运行安全隐患突出,内涝、地震、火灾、泥石流等自然和人为灾害频发。

    很多人感受最为明显的交通拥堵,城市发展中的“职住分离”现象导致了钟摆式的交通,加重了市内交通的负担。因此,必须要以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调整为手段,从源头上削减不合理的出行需求。实施需求引导性供给策略,通过税收、收费等经济杠杆,切实改变大城市出行过度依赖小汽车的局面。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应以县、镇为基础,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2010年全国有县2003个,县城内人口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48.10%。

    过去30年,镇在城镇化中作用巨大。2010年我国建制镇为18000个,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3%,城镇成为当前城镇化的主战场,在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方面优势突出,临近大城市的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市场型多职能类型小城镇发展迅速。

    所以我们规划,以城镇群为主体,构建“5611”城镇群格局,即5个国家级城镇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和长江中游。11个区域支撑城镇群,包括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关中,北部湾、黔中、太原、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州西宁、淮海(徐淮)等。6个战略支点城镇群,包括海峡西岸、海南、天山北坡、哈长、滇中,藏中南。

    因此,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要形成以县镇为基础,构建合理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格局,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及能人在县镇落户,就业及创业。

    加快智能城市建设步伐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要加快智能城市建设步伐,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治理能力。城市是典型大数据的聚集地。智能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专业网络的互联互通及大数据的积累和运用过程。

    构建统一的信息中心,实现实时信息流的动态获取和分析集成,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城镇运行监测预警诊断决策的智能化,全面提升政府科学决策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同时我们希望改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以居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数量进行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对均衡。从省内统筹开始,逐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指出与管理的全国性流转机制。

    “千城一面”凸显城市规划理念的精神干枯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古建文物,“千城一面”的现象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城市的现实,他不只是物质空间形式的雷同,更说明了规划理念的精神干枯和城市文化知识的贫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复兴是城镇化的职责所在。创造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建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象,避免“千城一面”。传承优秀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倡导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城市文化,杜绝脱离历史,盲目抄袭的“新、奇、怪”建筑。

    加强对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不得随意拆除和破坏,同时启动“美丽城镇和村落保护工程”。
编辑:菩提树
名称盘点隐于重庆市井中的古建筑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沁河古城堡大河边上唯美废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福建涵江红砖厝建筑中西合璧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粉墙黛瓦婺源古宅的前世今生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陕西府谷宗常山龙泉寺

类别寺观建筑
 ·政策也解救不了没落的海南古..
 ·外国楼堂馆所太寒酸 英首相府..
 ·三大创新激发百年古村 周村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