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考古发现 >> 正文
汉代巴蜀陶楼文化及艺术价值的剖析
来源:重庆晨报  日期:2013-11-20

陶俑与陶楼

陶俑与陶楼

 

    彩绘大庑殿顶官式豪宅。

    悬山顶带围堰吊脚楼。

    悬山顶二重檐三层吊脚楼。

    编者按:本土藏书家半闲先生,长期从事汉代陶器的收藏与研究,其以陶俑与陶楼为主的精美藏品可谓洋洋大观。本文是他对汉代巴蜀陶楼文化及艺术价值的梳理与剖析。

    汉代微缩陶楼

    被称为“古建筑活化石”

    居有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诉求之一。

    建筑形态的所有变化,本质上都皆因人类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而起。对营造法式的不断探索,也堪称先民最伟大的艺术创造活动。

    经由汉代定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模式,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秦砖汉瓦”里,承载着前所未有的辉煌—以木构为主、土木结合的各类楼阁式建筑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普及,是汉代在建筑史上的最大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

    然而两千年后,汉代木构建筑实体已荡然无存。

    所幸,汉代崖墓石刻、画像砖石和明器陶楼,都有对木构建筑局部与建筑组群布局的仿真描摹,都足以佐证史籍的记载,凸显出作为建筑活化石的意义,丰富我们对汉代建筑的认知。

    收藏是对起源的怀念,也是对真确性的执迷。随着考古发掘和建筑史研究的发展,汉代微缩陶楼正越来越受重视,并成为世界各地博物馆争相收藏的珍宝。

    汉代木结构建筑

    体现“天人合一”理念

    其实,高屋建瓴的楼宇并非汉代建筑的普遍形态。但汉代先民普遍有“仙人好楼居”的认知,建筑也因此融入了“天人合一”理念。营造技术的进步,更使贵族豪强们的高楼梦有了变现的可能。

    相对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中国经由汉代定型的建筑体系最大特点有四:一是以木结构为主;二是空间单位“间”以四根立柱加横梁和竖枋构成;三是立面由台基、屋身、屋顶组成;四是就文物价值而言,陶楼无论在建筑的立体形态还是装饰细节等方面,都提供了比文献和画像砖石更为直观具象的参考。

    汉代巴蜀陶楼赏析

    汉代楼宇建筑大体分为庭院式、楼阁式、干栏式三大类。此三类建筑形态的陶楼,全国各大区域皆有出土,唯干栏式建筑中的吊脚楼仅见于西南地区。汉代既有的这一建筑形态,直到今天也屡见于西南城乡。

    干栏式吊脚楼,其主要特征是建筑第一层楼面与地面之间有一个架空层。这一建筑形式具有的优越性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吊脚楼产生的背景,前人早就考证:《旧唐书.南平僚传》“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皆楼居,登梯而上”。

    下列汉代陶楼,皆为巴蜀吊脚楼典型形制,地域特色明显—多为底层架空的多功能建筑。这是天府之国先民“食有余、居有所”生活的真实写照?还是他们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愿景?很难说。但这些珍贵文物,却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汉代巴蜀建筑的构造精华。藉此,我们有了对彼时社会生活的穿越想象空间。

    所有逃过时间之劫的古物,都是前世的记号。我们身边的古建,却在加速消失。但愿这些先民的遗存,可以屏蔽尘世的悲凉与无奈,带我们参悟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编辑:菩提树
名称盘点隐于重庆市井中的古建筑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沁河古城堡大河边上唯美废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福建涵江红砖厝建筑中西合璧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粉墙黛瓦婺源古宅的前世今生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陕西府谷宗常山龙泉寺

类别寺观建筑
 ·政策也解救不了没落的海南古..
 ·外国楼堂馆所太寒酸 英首相府..
 ·三大创新激发百年古村 周村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