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稽东镇的千年古村落冢斜村,踏着布满青苔的青石路,穿过古色古香的老台门,一间间青砖黑瓦的古宅民居便进入了记者的眼帘。年近花甲的余全清正跟几个邻居坐在老宅门口晒太阳。看着修葺一新的老宅,余全清开心地说:“修得太好了,跟原来一模一样,这个冬天我过得暖和多了。”
家住余氏老台门的余全清有两间占地面积80多平方米的老宅,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修缮前,由于紧挨着老宅的一个公用堂檐因年久失修和雨水侵蚀等原因,木结构已经破损不堪,老宅有随时倒塌的危险。余全清说:“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心里总是有点慌,尤其在风大雨大的时候,屋子还会有异响。”
像余全清家一样的老宅在整个冢斜村中还有300多间,这些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所建。因为岁月的侵蚀,将近三分之一的房子已经破旧不堪,而住在这些老宅民居中的村民主要是一些年过花甲的老人。因此,修复老宅,让村民们住得安心,成了冢斜村村干部心头最为关注的大事。
2010年7月,冢斜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了保护古村落、修缮古宅,村干部和一些热心村民到处奔走募集资金,争取县政府的重视。2010年年底,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领导小组,除了祠堂、台门、古道等古建筑,还对村里14户人家20多间濒临倒塌的古宅民居进行了抢救性修复。
“我们请来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工匠对老宅的骨架结构进行修复,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尽最大可能恢复老宅原貌。”村干部余松庭向记者介绍,去年村里加大了力度,采取集体出资70%,村民出资30%的方式,对全村的古宅民居进行更为普遍的修复。目前,村里新增受益村民46户,新修复老宅68间。
“虽然我们在修复的过程中,主张要保护古宅的门面,但是在一些细节的地方,我们还是采取了比较人性化的措施。”余松庭说,比如在古宅的花格窗后面我们安装了玻璃,这样在寒冷的冬季里,生活在老宅里的老人们就不会觉得那么冷了。
推荐阅读:
荆州300亿元再造明清府城 被指对历史不负责
“两会”委员王澍期待禁拆令出台 保护古建筑
杭州南宋古桥5年间两度面临迁建
湖北600年老村庄变身旅游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