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汉正街拆迁现场拍到的老砖](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301/2013117172127717.jpg)
记者在汉正街拆迁现场拍到的老砖
![记者在汉正街拆迁现场拍到的老砖](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301/2013117172142971.jpg)
记者查证:砖石字符记录武汉建材史实
昨日,记者带着汉正街砖石照片找到相关专家进行鉴定,据介绍,这些字符与生产厂家有关,反映了清末和民国时期武汉砖石建材市场的状况。但是,它们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珍贵文物。
武昌区文物局顾问刘文斌是武汉名声显赫的砖瓦收藏家之一,人称“砖痴”。根据记者提供的图片,他很快将砖瓦的生产时间锁定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这些字符既是砖厂的名字也是它们的商标。”刘文斌介绍,其中刻有“官厂”字样的砖就是张之洞时期湖北官办砖厂生产的建材,是武汉最早利用机械制作的砖。
在参考相关史书和武汉地方志后,刘文斌表示,砖块上的“沙湖”字样是指砖块产自汉南周边一个叫沙湖镇的地方。根据字符可以判定,当时还有众多官办和民办砖厂分布在汉阳、汉口以及汉江沿岸,这标志着当时武汉砖瓦生产规模已经空前庞大。“尽管这些砖石历史并不久远,但它们是当时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标本意义。”刘文斌介绍,这些砖石同时还给当代人一些启发,目前发现的砖块上除了标注生产厂家,有的还标注生产人的名字,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豆腐渣”工程,因为一旦建筑出了问题,人们就能很快发现是哪家砖厂生产了劣质砖瓦。
专家忧虑:老砖或再次随时间流失殆尽
明清时期固若金汤的武汉古城墙,如今已消失殆尽,历史上这些城墙砖石曾被集中拆卸贩卖以至流失损毁。民间砖瓦收藏家、省图书馆副研究员昌庆旭向记者吐露出自己的忧虑:眼下汉正街拆迁过程中,这里的一些武汉老砖石很可能会面临相似的遭遇。
2011年7月,老湖北省图书馆与省教育学院拆迁时,昌庆旭在工地上发现一块较完整的明代城墙砖。他随后查阅史书了解到,武昌城基本定型于明洪武四年,城周长约二十里,用砖上亿块。到1927年前后,武昌城被拆除,大量的砖瓦被售卖掉,如今仅存的起义门其实是1981年在原址重建,原版的城墙砖所剩无几。“在中山舰博物馆江滩护坡、武昌造船厂厂房、宝通寺临济塔前和昙华林等地,我们都找到过明清时期的武昌古城墙砖,但相比上亿块古城墙砖,这些发现可谓凤毛麟角,上亿块武汉古城墙砖的去向仍然是个谜。”昌庆旭说,由此看来如果现在不对里份的老砖石进行适当保护,后果可想而知。
民间呼声:建民俗博物馆或可保护老砖
一块小砖石,有时也是历史最好的见证。2003年刘文斌在南岸嘴码头得到一块印有英文字母的老砖,一直未能破译其涵义。后来他将照片发到网上,武汉大学一名留学生给出答案,这是日本一个叫品川的地方所产的砖石。史料记载,民国初期武汉向日本出口矿石,进口砖瓦建材,刘文斌的这块砖成为最好的佐证。
刘文斌表示,目前他收集的战国时期至今的砖石已有数千块,但由于市场价格不高,并未引起业内人士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在他看来,每块砖石背后的民俗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偌大的武汉,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民俗博物馆,也难怪这些具有民俗标本价值的砖石在拆迁过程中无家可归。”谈到汉正街老砖石被贩卖的情况,民俗专家刘谦定显得情绪有些激动,他表示,目前在洛阳、天津等很多地方,政府主持建设的民俗博物馆,很好地保存了古建筑、手工艺品等民俗标本,值得武汉借鉴。
推荐阅读:
阜阳市又新增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古建筑保护尚无法可依
优秀近现代建筑渴望保护
安徽省今年启动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