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
几次去杭州,都不凑巧,未能造访六和塔。去秋,在浙江大学参加培训之暇,一个周末的午后,信步登上了心仪已久的六和塔。
杭州有三座名塔,曰六和塔、雷峰塔、保俶塔。鲁迅曾有名文─《论雷峰塔的倒掉》,真正的雷峰塔仅存遗址,现在的雷峰塔是建于二○○一年的伪文物,倒是六和塔、保俶塔还残存着历史的风霜。
国庆节后登临六和塔,虽然错过了观赏钱塘大潮的最佳时机,毕竟少了一分「黄金周」的喧嚣与拥挤,相反,却多了一分平常日的闲散与从容。六和塔位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山南麓,北去西子湖不远。通过「六和听涛」的入口,沿阶而上,拐过弯去,一座千年古塔兀立于山水之间,伟岸挺拔,雄峙干云,雍容大度,气魄非凡。
六和塔高五十九点八九米,外看十三层,塔内只有七层。《西游记》里常说的「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宝塔。从塔内拾级而上,凭栏远眺,滔滔东去的钱塘江与横跨南北的钱塘江大桥,构成了一座保障杭州高速发展的十字架或立交桥。宋代诗人董嗣杲置身塔顶,仰观俯察,面对无垠时空,曾发出历史的浩叹:「阑槛倚云汉,身疑出上方。乾坤一指顾,吴越两消亡。海接空江白,山分落日黄。伍胥遗恨在,秋草隔沙长。」(《登六和塔》)另一位宋人何宋英,集中强调古塔的山水地理与吴越人文,他如同历史深处走来的歌者:「吴国山迎越国山,江流吴越两山间。两山相对各无语,江自奔波山自间。风帆烟棹知多少,东去西来何日了。江潮淘尽古今人,只有青山长不老。」(《六和塔》)
一群中老年组成的外国旅游团兴致勃勃登上了六和塔。螺旋阶梯,攀缘登顶,是要体力的。面对浩茫的钱塘江、蓊郁的月轮山,大自然是无须翻译的,但要理解这千年古塔的东方神韵,是否如同国人游览巴黎圣母院与凡尔赛王宫?六和塔景区,人文荟萃,胜景如云,不仅可以远眺浩荡江水,如虹长桥,片片风帆,苍翠青山,还可以聆听阵阵天风,声声塔铃,辚辚市声。即便来自客乡异域,一样不虚此行。
六和塔建于公元九七○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西府,塔基原址系吴越王钱弘俶(后称钱俶)的南果园。钱弘俶舍园建塔原为镇压江潮。原塔于北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年)毁于兵火,保存下来的砖筑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重建的。通常认为,六和塔的名称取义佛教「六和敬」(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又有一说,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东西南北天地)之意。
游览文物古迹,导游总会编出一堆离奇的故事与传说。六和塔也有一个「六和镇江」的典故。古时钱塘江里有一条性情暴躁的龙王,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农田,或打翻渔船,人民怨声载道。渔民的儿子六和挺身而出,发誓效仿精卫填海,用石头填满钱塘江,不让龙王危害人间。六和扔了七七四十九天石头,终于降伏了龙王。后人为纪念六和,在月轮山上修建了这座宝塔,并以六和的名字命名。不知杨子荣的土匪黑话「宝塔镇河妖」,是否来源于此。
六和塔的传说,并非都是导游的虚构,有些传说在这里已经物化。塔身北侧,有三尊石雕,其一是「钱王射潮」。传说吴越王钱镠治理杭州,江边海塘边修边塌,钱王认定系江中潮神作怪,决定镇伏潮神。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生日,钱王在江边部署万名弓箭手,潮水高涨之际,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射死了潮神,修好了海塘。为纪念此一壮举,人们把塘称做「钱塘」,江也成了「钱塘江」。
笔者近期撰写「水浒随笔」,也是此次六和塔一游的动力之一。因为六和塔另外两则典故,都来自《水浒传》。一是「智深圆寂」,说的是花和尚鲁智深随宋江南征方腊,驻扎在六和塔。一天夜里,忽听战鼓雷响,鲁智深提起禅杖迅速冲出禅房。和尚告诉他,这声音不是战鼓响,而是钱塘潮信,鲁智深恍然大悟,记起师父智真长老赠送他的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于是焚香沐浴,坐在法堂禅椅上。等到宋江来到,他已闭目圆寂了。
再是「武松出家」。鲁智深圆寂之后,宋江等人看望失去一臂的武松,要其随军回京接受朝廷封赏,武松对宋江说:「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宋江再三劝说,武松都不动摇,宋江只得「任从你心」了。武松自此在开化寺出家,后至八十善终。不过,史称六和塔在宣和三年(一说宣和五年)因遭兵燹已被焚毁,直到南宋才得以重建。而宋江等人南征方腊结束于宣和五年九月,鲁智深、武松与六和塔的因缘从何说起?
传说只是传说,六和塔的确受过皇帝的青睐。清高宗弘历曾经六巡此塔。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弘历首次登临六和塔,雅兴大发,竟然为每层题写匾额,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扶盖」、「六鳌负戴」、「七宝庄严」。其实,在六和塔景区,乾隆皇帝的遗址相当丰富,不仅有他题写的「净宇江天」牌坊(原件已毁,现为刘海粟所题),塔身西侧的「乾隆诗碑」至今留存,北侧的「六和碑亭」里还矗立着「乾隆御碑」,镌刻着乾隆御笔《开化寺六和塔记》。
在现代史上,六和塔下还举行过一次旷世新锐的集体婚礼。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三对走红影坛的上海明星:赵丹与叶露茜,唐纳与蓝苹,顾而已与杜小娟,在六和塔下举行集体婚礼,取「六」位新人、百年好「合」之义。介绍人是郑君里、李清,证婚人是沈钧儒。沈先生当场赋诗为贺:「塔影潮声共证盟,英雄儿女此时情。愿书片语为君祝,山样同坚海样深。」然而,三对夫妇后来都告婚变,时人戏称「六和塔下六不和」。当年在古塔之下参加婚礼的当事人,在时代洪流中经历了异样的人生。唐纳的新婚妻子蓝苹,日后成为祸国殃民的「旗手」,她就是后来的毛泽东夫人江青。「文革」时,江青为掩盖历史,下令秘密逮捕六和塔下其他八人。因沈钧儒、杜小鹃亡故,唐纳、李清出国,得以幸免。其余四人─曾经欢笑一堂的好友,统统被逮捕,抄家、批斗。顾而已、郑君里因之丧命,赵丹被关押五年之久。
古塔无语,物是人非。只有青山依旧,江水长流。
推荐阅读:
天后宫 守护青岛五百年
筠连腾达镇文峰塔的前世今生
武义少妃古村
沈阳现存最年长的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