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东阳乡土建筑营造能否支起传承大厦
来源:搜狐滚动  作者:吴旭华  日期:2012-9-5

东阳传统建筑营造中,制作木构架的木匠师傅被称为“大木”,是绝对的顶梁柱

东阳传统建筑营造中,制作木构架的木匠师傅被称为“大木”,是绝对的顶梁柱

    9月3日上午,卢宅文保所副所长吴新雷再次赶到了市区黉门前的尊经阁修缮现场。作为东阳崇学重教的历史文化地标,尊经阁的修缮引起了吴新雷的关注,“现在东阳懂传统营造技艺的工匠太少了,若尊经阁修缮成功,等于又保存了一方东阳传统营造技艺的化石。”

    就在一周前,吴新雷还与刚从福建赶回的三单乡村民俞余中碰了面。几年前,俞余中主持修缮了卢宅肃雍堂后四进建筑;近年来他被聘请到福建,主持修缮当地的古建筑。“我出师23年了,都没有收到徒弟!”话匣子一打开,俞余中就感叹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后继乏人。

    自2008年,以卢宅古建筑群为代表的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推动这项技艺的传承就成为我市文化界与建筑界的紧迫任务。可是,按业内人士的说法,就像在风中不断凋零的传统乡土建筑一样,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体系也是摇摇欲坠。

    散布乡野的建筑明珠,技术艺术的完美结晶

    每次走进屋宇连绵、绮丽宏敞的卢宅古建筑群,市方中古典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吕雄心总是难掩心头的感动,“我曾经走遍了钱塘江水系流经的村庄,凡是有古建筑古村落的地方,都能发现鲜明的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痕迹。甚至在被视为"徽派建筑"天下的安徽和江西,那里的乡土建筑其实也是东阳建筑匠师的成果,但难得一见能与东阳比肩的传统建筑。”

    东阳籍古建筑专家、北京机场“国门”设计者王仲奋高度评价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他认为,东阳建筑匠师们运用自成体系的营造法式,凭借自己对建筑与人文、自然的领悟,打造出完美无缺的乡土建筑,“无论从建筑外观的气魄神韵、室内空间的宽敞高大、结构用材的灵活合理、装修装饰的艺术技巧、雕刻工艺的娴熟精湛、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伦理教育的丰富多样以及城镇乡村的一致性,东阳民居都是最突出的。”

    如此佳构,如何营造?吕雄心介绍,传统东阳营造技艺,遵循“选址-布局-定磉-下料-制作-安装”的流程。选址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藏风纳气”;建筑的朝向以“背靠高处、面向低处,坐西北、朝东南”为宜。整体布局严谨规正、讲究轴向对称;以3间为基本单元,以13间为典型三合院,并以3间头和13间头为典型模块,通过模块组合构成井然有序、密而不紊的建筑群。这种模块经巧妙组合,可以避开“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的营造规制,像卢宅古建筑群、虎鹿厦程里位育堂、六石街道下石塘“千柱落地”等,均是巧妙应对“超规建造”的代表。定磉就是确定柱基。因为东阳传统建筑以木构架承重,柱子是最重要的承重部件。根据建筑物面宽、进深、屋高等比例定好了磉盘,也就敲定了建筑物的规格,工匠们可以据此下料也就是计算所需的木材量。随后,石匠、泥水匠和木匠们各司其职进入制作环节。“东阳传统建筑的精华是木构架,因此在东阳传统建筑营造体系内,木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木构架以柱、梁、枋、短柱、剳牵、牛腿等件构成,各部件之间用榫卯连接。”吕雄心说,木构架的制作最考验匠师的智慧与创造力。他回忆自己在学艺时,师傅告诉他,竖屋要充分考虑主人家的经济条件,避免用大材大料增加成本。“给柱子取料时,不论檫树杉树,只要够高,小头能摆个馒头,就可以做柱。也就是说,只要长度超3米的木头,细的一头直径10厘米以上,就可以拿来做柱子,不仅承重而且很牢固。”

    “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法度规整,比例和谐,接近黄金分割;木构架用材经济,美观坚固,符合力学与美学原理;以木雕为主的装饰格调高雅,华而不俗。如果说卢宅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国宝",那么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就是中国建筑学的瑰宝。”对东阳传统乡土建筑颇有研究的金华市文广局原文物处处长黄青认为,“东阳传统建筑是营造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

    博大精深的营造技艺,后继乏人的传承困境

    一走进吴新雷的办公室,俞余中就看到了墙角的那捆“篾条”,“你这里居然还有照篾啊!”

    原来,这种篾条就是东阳建筑营造中独有的工具“照篾”。吴新雷解释,东阳传统建筑的柱、梁、枋,断面尺寸相差很大,特别是一般住宅的柱子粗细不一、不圆不直甚至扭曲,很难保证梁枋与柱子能严丝合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阳木匠创新出“套照付照”这一独门秘技,利用“照板”、“照篾”等自制工具,在柱子上套出所需的榫孔的样,再返画到相对应的梁枋上,制作出榫头。这样,梁枋的榫头与柱子的榫孔拼结就严丝合缝。

    在俞余中的印象里,会“套照付照”技术的木匠已经很少了,“现在修缮古建筑,用的材料都很规整,只要照着图纸制作榫卯,绝对不会出现张口露榫现象。不像我们学艺时,全部靠脑子记忆、计算,套样、返样都在脑子里完成,根本没有图纸。”今年48岁的俞余中,20岁就跟着父亲学古建筑营造,上世纪90年代和父亲一起参加了卢宅修缮,父亲去世后他又主持了卢宅肃雍堂后四进建筑修缮,整个学艺过程可说是在卢宅完成的,因此掌握了最严谨规范的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我父亲一辈子收了约20个徒弟,我二十五六岁出师后,到现在都没有收过徒弟,实在没人愿意学这行当。”俞余中现在福建的古建筑修缮工地里当项目经理,“每项工程到手,我都要计算出材料,然后告诉工人们如何编号,如何制作榫卯,等等,可以说所有技术活都要我自己盯着。”除了制作木构架,俞余中还要指导工人做屋顶、铺屋瓦等,看着工人们在自己指导下按部就班,却极少有人肯用心去钻研,他总有种无法言说的遗憾。“那时候我们只要几句口诀就能做出相应的活计,现在你对年轻人试试,一句口诀讲半天都理解不了,像"紫白尺法"中的"要避四,合紫白",一句话就包含了很多原理,不让他们实打实地动手做过,根本没法理解。”

    “东阳传统建筑营造中,制作木构架的木匠师傅被称为"大木",是绝对的顶梁柱。过去有个说法"会弹墨线就会当木匠",也就是说能正确计算出尺寸并在材料上画出墨线,就是个优秀的木匠师傅。可惜呀,现在东阳不要说"大木",就是专做门窗家具的"小木"都日渐减少。会传统建筑营造的老辈匠师相继过世,年轻人又不愿意学这种既深奥又辛苦的手艺,你怎么指望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能开枝散叶、越来越强呢?”17岁就开始学木工,现已成为古建筑修缮行家的吕雄心,曾经主持修缮了几百幢古建筑,并受聘为上百个单位编制了古建筑和古村落的修缮保护方案,更是深感市场经济大潮中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凋敝的危机。

    黄青介绍,我市拥有古建筑修缮与保护资质的企业在全省最多,上规模的就有五六家,但真正掌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工匠,数量并不可观。“如果这批匠师再不培养出传承人,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

    “现在还有几个木匠会用照板照篾,还有多少工匠掌握开间比例?许多木匠连"套照付照"制作榫卯都不会。祖宗留下的一套看着简单,其实学问可深哩!要是丢了就再也捡不回了。”

    三单乡村民、古建筑修缮工匠俞余中

    “东阳市境内的传统乡土建筑,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在浙江省都是首屈一指。近年来的研究更进一步表明,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堪为中国南方地区的翘楚,千万不能让它湮灭。”

    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文物处处长黄青

    传统建筑需扩大保护,理论实践需合而为一

    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吕雄心对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抢救、挖掘和保护、传承,始终雄心勃勃。在他的办公室里,满满一柜子相关书籍,都是他多年四处搜罗而来的,从民居到庙宇、戏台、桥梁等等,应有尽有。

    “眼下,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还未消亡,很大程度得归功于不断升温的古建筑保护。”吕雄心说,浙江省的文化建设理念一直超前,古建筑保护力度很大,给相关的古建筑修缮企业提供了市场,安徽、江西、尤其是福建等地近几年才兴起古建筑修缮与保护,“这几年公司的业务量逐步扩大,但招收不到年富力强的会传统建筑营造的工匠,这让我压力很大。”

    为此,吕雄心采取了特殊的培养方式,聘请黄青长驻公司,专门为年轻人讲解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理论;自己则把员工带到现场,手把手地教导实践。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在一年半时间里培养出了8名年轻的建筑师,已经能编制古建筑修缮方案。吕雄心随手打开一本方案,里面一幅幅电脑制作的图样,精准而详细地标注了各部件位置与尺寸,“只要按照图纸加工、构建,就成顺利完成工程。你看像这条弧线,我们给出了网格图,按照网格打样,弧度精确度很高。”吕雄心说,在难以理解传统建筑营造口诀与规制的情况下,让员工掌握图纸是最快的传承方式。此外,他还准备在公司设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陈列室,“把传统建筑像11间、13间、24间等,按一定比例制作出模型,各部件可以拆卸,这样员工在学习时就能一目了然。”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要传承,就要让工匠有活干、有钱赚;有钱赚才会愿意干,有活干才能练手艺。学了手艺没活干,不赚钱,工匠就会转行,就不愿意传承。”吴新雷一针见血地指出,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是门操作性很强的技艺,随着人们居住条件改变,木结构房已退出市场,只有古建筑修缮和保护才能让这门技艺有用武之地,所以要尽可能地扩大保护范围,把更多乡土建筑纳入保护范围。“如果市场重装修而不重营造,工匠们看到装修更有利可图,就会转向建筑装修,对营造技艺保护就极为不利。”俞余中说,他在福建修缮,看到当地很多古建筑质量远远不如东阳,当地政府却斥巨资修缮保护,让他很是羡慕。

    此外,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编著,也该提上日程。“就像现在施工多用机械少用手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也不能光靠口口相传,要有科学系统、简明悦读的书籍。我们应该趁着一些建筑老匠师还在世,搜集整理他们的经验,给后人留下可资传承的文本。”吕雄心说,如果我市的技术学校和职业院校能开设相关课程,则功莫大焉。

    “目前,我们正在查访适合的传承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能确定传承人,由其发挥传帮带作用,并设立传承基地,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就有望走上生产性保护传承的途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吴海刚介绍,经过4年寻访,传承人不久之后就会有结果。

    “加大古建筑保护的力度,把更多的传统建筑纳入保护范围,才会引起后人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尊重和向往,并推动传统建筑修缮和保护产业发展,吸引年轻一代加入传承的队伍。”

推荐阅读:

无围墙缓修缮低门票 柬埔寨简朴最美

640“岁”嘉峪关进行为期3年“大修”

多地复建古城因资金不足搁浅 开发模式遇瓶颈

各地掀古城复建热潮 文物保护舍本逐末引争议

编辑:菩提树
名称山西榆次后沟古村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山西灵石静升镇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贵州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名称承德皇家寺院 普宁寺

类别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名称天下第一会所 河南社旗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苏北小上海—水乡窑湾古镇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古城复建是追求政绩 改善民生..
 ·多地现古城复建潮 主要为带动..
 ·对待古城 编新不如述旧
 ·拆“真文物”建“假古董”
 ·古建筑保护如何做到公私相济..
 ·大小遗迹80多处 宜昌缘何叫不..
 ·“把根留住”文物保护差什么..
 ·再造古城 是否能造出城市的繁..
 ·拆掉了真古董 建起了假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