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遵义市北30公里的海龙囤,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军事古堡。海龙囤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山后一线窄径是唯一通道,山下湘水环流,群峰簇拥,壁垒森严,俨然一座天然的军事要塞。
1257年,自唐代末年起世袭播州的杨氏土司杨文,开始在此造关筑城,以抵御从四川、云南杀来的蒙古大军。
明万历年间,杨氏土司第29代孙杨应龙,因与朝廷不合,“于囤前筑九关以拒官军”。他在《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中说,重修海龙囤是为了让它成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此时,海龙囤的功能,也由最初的为保国家利益抵御外敌的“根本”,转变为做大的土司对抗朝廷的坚固军事堡垒。
1599年,杨应龙与明朝廷开战。
1600年农历二月十二日,总督李化龙在重庆登坛誓师,帅24万大军兵分八路进击播州,发动震惊全国的“平播战役”。这是贵州境内历史上规模最大和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又被称作“明朝三大武工之首”,耗尽了明王朝气数。
160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杨应龙带着1.6万残兵退守到海龙囤。直至农历六月初六日,明军绕道山外,从后关破囤。眼见大势已去,杨应龙上吊自杀身亡。他的妻女等共计100余人被绑往重庆审查,后有70余人被押往京城斩首。
“平播战役”后,播州改称遵义,辖地被分为遵义、平越二府。随后,朝廷也由此开始逐渐用流官制度,终结土司世袭制度。
如今,历经数百年的风霜,周长约5公里的环囤城墙至今尚存,囤东铜柱、铁柱、飞虎(三十六步)、飞龙、朝天、飞凤六关,囤西后关、西关、万关依然傲然挺立。
2001年,海龙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龙囤作为历史上播州杨氏政权统治后期重要的政治军事基地,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少有的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海龙囤兴衰真相。
2012年3月,为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制作,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海龙囤新王宫龙位坪、水牢等地点进行小规模的探测。4月下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遵义市文体广电局、汇川区文体广电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入驻海龙囤,展开海龙囤史上首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清理发掘,大量精美的明代瓷器碎片、瓦当、陶兽出土。随着杨氏家族墓群的发现、新王宫的圈定、海潮寺石碑的发现,这座沉寂400余年的军事古堡再次走入公众视野。
6月上旬,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文物局主办“亲历考古——触摸四百年前的土司生活”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史学专家范同寿教授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分别作主题演讲,为公众介绍播州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海龙囤的保护现状。100多名志愿者在考古队员的指导下,攀上海龙囤,在新王宫考古发掘现场,体验考古的魅力。省文物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告诉记者,本次活动希望能够让公众走进考古,让考古走进公众,拉近公众与考古之间的距离,让公众理解考古人和考古事业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同时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做一个前期的预热。
今年4月启动的“贵州六百年历史文化穿越之旅——2012雪花纯生·贵州最美古建筑评选摄影大赛”贵州十大最美古建筑评选结果日前出炉,海龙囤拔得头筹。专家们一致评定,海龙囤是中国南方封建土司文化的杰出代表,充分展示了杨氏家族政权长达724年的统治,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为研究贵州古建筑提供佐证,填补了贵州建筑史的空白。
6月28日,由国家文物保护组专家陈雍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博士陈畅率领的海龙囤申遗考察组深入海龙囤古军事城堡,就海龙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古文物挖掘和保护等工作进行现场考察,海龙囤申遗顺利踏出第一步。
推荐阅读:
海口琼山牌坊
西安影像之杜曲古镇
南京高淳县汤村的明代古庵
苏州:故纸尤香过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