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勤祠位于桓台县新城镇西南新立村,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建筑,为新城王氏家祠,为纪念王士禛的高祖王重光而建。据《新城县志》记载,该祠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始建,万历十七年(1589年)落成,距今已400余年。
王重光,字廷宣,山东新城人,明嘉靖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嘉靖三十六年(1577年),北京皇宫内华盖、谨身、奉天三大殿遇雷击遭火,急需修复,嘉靖帝诏令王重光从贵州采伐大木。当时生长大木的原始森林,被3万僮(壮)、苗等少数民族起义军占据,无法进入。王重光受命后,“不遗一镞,不废斗粮”,安抚了起义军,取得了招抚的胜利。此后王重光深入森林,操劳过度,触冒瘴气,于嘉靖三十七年(1588年)以身殉职。嘉靖帝为之感动,亲书“忠勤可悯”四字,并降旨礼部尚书吴山书“忠勤报国”四字以示嘉奖(忠勤祠由此而得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朝廷三殿竣工,嘉靖帝“追叙前烈”,赠王重光为太仆寺少卿,并在贵州永宁为王重光立祠以祀,命名为“忠勤祠”。王重光死后30年,其子孙认为“岁时常酹,贵州祠远,不能近祀”、“家乡无祠,雅不称成功之盛德”。经皇帝恩准,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在家乡新城又立忠勤祠。
明末清初祠盛时,忠勤祠占地30多亩,大门外广场前有制门,广场边均为青砖砌就,条石压顶,制门至大门有笔直的甬道,甬道旁建有碑亭两座,一为石造,一为砖造。大门额上有“忠勤祠”横匾,进大门,便是3间仪门,中间陈列一巨石匾额,镌有礼部尚书吴山书写的“忠勤报国”4个大字。向里便是正厅大院,古厅5间,取中3间又出一厦,使正厅的平面呈凸形。厅前设有月台,环以青石栏杆。东、西厢房各配3间,皆前抱厦。大厅前有两人合抱桧柏两株,一雄一雌,左右矗立,苍劲挺拔。
正厅正中,为王重光的线刻彩绘画像,高与人等。左侧为王重光次子王之垣刻彩绘像,随王重光伐木溺死于赤水的张、王二帅的线刻彩绘像,分立左右两犄角,一并祭祀。左、中、右3面墙镶砌着百余块碣石,记叙着王氏家族的兴起、功德、人物传记以及当时名人颂跋等。多数石刻是集选历代名家书体,刻石成文。
正厅后面,有3间抱厦厅。是王氏后人纪念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名曰“司马祠”,只设有牌位。祠东又分三个跨院,占地面积不小于主院。院后设有接官厅3间,接待二、八月致祭的官员,内悬“四代翰林”匾,进士、举人题名匾,中跨院与后跨院仅有一道花墙相隔,墙中有月门可通。该院内只有东、西屋各3间,为护祠人所住。前跨院的东侧设有碑廊,内列嘉靖、万历两朝的龙首碑和功德碑10幢,廊外院内还有碑近15幢。东西隅另有大门,便于迎送拜祭者。
历经沧桑,忠勤祠到1984年底,仅存碑碣130余块,桧柏2株。建筑物只剩大厅,后厅和西厢也已破旧不堪,其余荡然无存。为了保护这组明代建筑和珍贵石刻,省、市、县三级政府先后拨款数十万元,将大厅、后厅、西厢整修一新,并修复了东厢、接待室、大门、迎门屏风等,后又陆续征集石刻、碑碣达到185块,修建石刻苑。
1984年忠勤祠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阅读:
淄博四世宫保砖坊
淄博千佛阁古建筑群
淄博炉神庙
淄博青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