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家族百年沧桑
此次赴姑苏想拜访顾氏家族后人、著名戏曲理论家顾笃簧,很遗憾未能实现。“顾笃簧老先生八十多岁了,一般不接受采访”,苏州新华书店的副总经理景高说。据景高回忆,他曾聆听过顾笃簧先生的戏曲讲座,“他讲座是不看稿子的呀,从京剧谭门第一代讲到现在。讲梅兰芳……多少戏词都背得下来,哎呀,不得了。”
据说顾先生晚年清高避世,雅好戏曲丹青,手里的折扇却是素白的扇面,不著一字,不写花鸟青山。在苏州古籍书店里找到了一篇记述顾氏藏书的文章,文章没有署名,只说是顾氏后人,猜想作者估计就是顾笃簧先生。这篇故纸旧文使顾氏家族的故事依稀眼前。
清道光年间在顾文彬与三个儿子的经营下过云楼渐成规模。顾文彬尤其对三子顾承给予厚望,顾承是位书画鉴赏奇才,古董鉴定百次不会失手一次,只可惜他49岁便撒手人寰。
顾文彬之孙顾麟士(字鹤逸)成了过云楼事实上的传承人。几代人心目中,“志在必传”是过云楼收藏的准则,这就意味着收入过云楼的藏品必须是最精妙的。顾鹤逸精通书法绘画,尤其所作山水画清逸蕴藉,名重于世。
1930年顾鹤逸去世,他此前已把所藏字画书籍珍品分成四份,按抽签的方式传给了四个儿子顾公可、顾公柔、顾公雄、顾公硕。十多年后日本人的入侵打乱了顾家平静而雅趣十足的生活。1937年抗战爆发,顾家人把家藏书画中最精华部分转移出苏州,存入相对安全的上海租界的银行保险库,不能带走的藏于地窖。
顾笃簧的父亲顾公雄继承了父辈析分的四分之一的书画精品,数量有三百余件之众。1938年初,全家人几经周转将书画带到了上海租界,这些书画终于避过了劫难。沦陷期顾公雄一家在上海经济拮据,但始终没有出卖一张古画。国共内战时,顾公雄将所藏书画全部存入中国银行保险箱。1951年,顾公雄临终前向家人倾吐遗愿将所藏书画捐赠给国家。1959年,他的夫人沈同樾再次将余下的书画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两次捐赠,共计393件书画、明刻善本和罕见稿本十多部。
1960年,苏州博物馆成立,急需充实藏品,时任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的顾公硕就将珍藏的124件文物无偿捐献。1966年,“文革”席卷苏州,顾公硕家被抄,全部珍藏被运走,整整装了7卡车。顾公硕不堪凌辱,当夜自沉于虎丘一号桥。“文革”结束后,抄家物资发还顾文彬后人,但仍有不少缺失,例如其中便有过云楼藏书中名列目录之首的宋版书两部。
过云楼藏书终于有了家
今年拍卖的过云楼藏书,2005年曾以2300万的价格现身拍卖会场,再次亮相身价飙升十倍。这部分藏书中最珍贵的是《锦绣万花谷》,它是目前世界上部头最大的一套宋版类书(百科全书)。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翁连奚介绍说,过去一直认为宋版的《锦绣万花谷》,与日本静嘉堂所藏的《锦绣万花谷》为同一版本,这次发现这部书的字体不同于日本静嘉堂刻本,且未见著录,是宋代的孤本。
对于过云楼藏书,已故训诂大师陆宗达之孙、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陆昕认为,过云楼古籍价值不可估量,历经战乱,未受水火兵虫侵害,难能可贵,书籍是传经论道,记述先辈言行思想、人生追求、社会进步、薪火相传的精神食粮,笔墨丹青、金石古玩是怡神养性、欣赏品位之物,中国收藏传统历来是古籍善本重于书画,范氏“天一阁”从明朝以来有“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族中妇女不准登楼读书。湖州“皕宋楼”陆心源则传古籍于长子,书画于次子。顾氏“过云楼”自创建之始便有“志在必传”的决心。抗战爆发之初,顾氏老宅被日军炸弹击中,顾家人携全部藏书迁徒避难,辗转数地几百里,历经诸多艰险磨难,竭力保全这批藏书完璧犹存。藏书大家风范可堪珍视。
过云楼的古籍历经沧桑,总需一个更好的安身之所。此次拍得过云楼藏书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陈海燕说,未来将出资建造一座与过云楼相仿的藏书楼,妥善保管珍藏书籍,藏书楼的选址尚未确定是在南京还是在苏州。无论是南京还是苏州,我更在意的是陈海燕“将永不再拍卖”的承诺,过云楼藏书终于可以不再飘泊,可以不再需要用金钱来度量它的价值了。
推荐阅读:
银川鼓楼的“前世今生”
东莞千年古邑泗安岛
永春天竺寺遗址的往事千年
休宁县万安古街百年皂荚巷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