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遗址中挖出的陶制童狮
这尊毗湿奴神像是印度三大神之一,至今依然色彩斑斓
天竺寺遗址如今只剩石墩、石壶和些许碎石
在永春县外山乡,有个半山腰上的小山村叫云峰村。村子虽然不大又偏僻,却一直不为外人遗忘。在村里的高山之巅上,有个千年天竺寺的遗址,隔三岔五就有人远道而来,专程来看看从遗址挖掘出的雕像,还有那些断壁残垣。
看着一拨又一拨的人来来去去,不少热心的老人喜欢上前来当“导游”,说说这座千年古寺的兴衰历程,还有达摩祖师到此讲修禅学的故事。前天,这些故事把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专家也引来了。
高山之巅千年古刹渐衰落
外山乡云峰村在永春县东部,是永春、南安、洛江、仙游四地的交界处,车子绕着盘山路行驶了40多公里,才攀上高山之巅,眼前的空旷山地就是天竺寺的遗址,凉亭、古井、石壶、石磨、青石砌成的石墩,还有地上散落着的碎石、断木。一块略显土黄的碑记上,写着“南禅圣地”。下方是块新立的碑石,是去年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立下的“天竺寺记”。
“天竺寺建于唐朝,至今已有1250多年,曾是极负盛名的千年古刹。”附近村民林樟木说,鼎盛时期,有僧众百余人,宋朝时寺庙迁至云峰扩建,规模更是壮观,成为八闽声名远播的受戒之所,被贤弘法师誉为“南禅圣地”。相传天竺王子达摩祖师还曾于此讲修禅学。
只是后来,天竺寺渐渐消失。对此,村中流传着各种说法。有人说,清朝年间,寺庙突然分家,三位长老各自带着人投奔各地;还有人说,明朝时,天竺寺与太平寺合并后,从此天竺寺渐渐衰落……
附近山洞藏印度教神像
“这尊童狮是从遗址中挖掘出来的,还有这尊神像是附近通灵洞找到的。”林樟木老人带着专家走进遗址旁一座临时建成的小屋,那里供奉着神佛,供桌上还摆着一尊陶制的童狮和一尊色彩斑斓的神像,草绿色的面,黄色锥形帽,帽上还有5个蛇头。
这尊童狮面宽约15厘米、长约30厘米、高约20厘米,额头上刻着一个“王”字,后背上有9道花纹。这是去年村民挖掘遗址时意外发现的。泉州市文化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鹏鹏判断,该狮子可能属明朝产物,并与永春当地特有的童狮(一种舞狮)外形极为相似。“陶制童狮可能是当时寺庙翻修时,工人根据当地童狮的形象特点制作成闽南特有的‘风狮爷’,安装在寺庙屋檐上辟邪。”
“这尊是毗湿奴神像,是印度三大神之一。”50多岁的邱永辉研究员,是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印度教研究方面的权威。前天,她看见这尊神像时很兴奋,她说,这就是印度教的神,由此可以推断,天竺寺是印度教的。当年,印度教传入中国后,与佛教融合,因此,泉州的不少佛寺内至今还能看见印度教的神像。
对于达摩在此传教一说,邱永辉觉得,这可能是每座寺庙僧众的愿望。不过,如果当年达摩是走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那么很可能到过泉州。
推荐阅读:
休宁县万安古街百年皂荚巷
泉州小巷的古早味
张家口怀来鸡鸣驿
张家口定将军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