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隍庙墙上已有600年历史的“雷厉风行”题字仍激励着当地人保持拼搏果敢的作风

庙门上方悬挂的大算盘成为城隍庙区别于其他庙宇的特征之一
位于石狮市永宁镇的城隍庙始建于600年前明初永宁卫设立之时,自从清朝由永宁被恭请到台湾建庙,两岸关于城隍民俗的交流就不曾中断,永宁城隍庙在两岸搭起了一座百年的沟通桥梁。
明朝砖雕仍栩栩如生
近日,记者来到城隍庙,未进庙门,即看到门楼两侧的“雷厉”、“风行”四个苍劲俊逸的大字,让人感受到城隍庙的威严气派。城隍庙分为三进,依次为门楼、前殿、戏台、拜亭、主殿。据随行的当地文史工作者董先生介绍,城隍庙始建于明朝初年,当时朱元璋设立永宁卫城。城隍庙建筑面积1407平方米,占地2800平方米。
在主殿长廊的一角,有一面墙壁用玻璃围了起来,墙壁上是具有闽南特色的红色砖雕,雕刻着一只猴子爬在树上,拿着一根木棍捅蜂窝,形象生动有趣。“这幅砖雕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董先生介绍说,永宁的城隍曾被朱元璋封为“忠佑侯”,因此雕刻猴子、蜜蜂,谐音“封侯”。而在城隍庙大门上挂着一个大算盘,长九尺、宽三尺。据说不管有多难的账目、多大的冤屈,只要用这算盘算一算,就清楚了。
城隍庙留下抗倭传说
永宁设卫是为了防范倭寇侵扰,而永宁城隍庙也流传着不少与反抗倭寇有关的传说。城隍庙后殿拜亭正面基台有一长方形石条,上面留有两道刀剑砍划的痕迹和一些血红斑点。据传,明末倭寇攻陷永宁,四处杀人放火,俗称“陷城洗街”,当时守卫的抗倭将军感到自己无力回天,十分痛心,即跑到城隍庙前,磕阶身亡,留下“将军血”的悲壮传说。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三烧城隍庙而不得”的故事也被当地人津津乐道。据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入永宁,想烧毁城隍庙,用稻草将城隍庙围住,并浇上煤油,但是连烧三次都点不起火,最后只得灰溜溜地跑了。
永宁城隍登上台湾邮票
2010年,台湾发行了一套“城隍庙”纪念邮票,其中最大的一张邮票上清楚地标记着:“鹿港鳌亭宫……城隍尊神爵位忠佑侯……自晋江石狮分香,并以石狮源承永宁(昔称鳌城)城隍之故,因此,鹿港城隍庙正名为鳌亭宫”。传说,当时永宁日茂行林家将永宁城隍恭请至鹿港建庙,由于永宁城隍庙古称“鳌亭宫”,故鹿港城隍庙亦沿用祖庙“鳌亭宫”为庙名。如今鹿港城隍庙“赫濯声灵昭鹿水,绵延香火肇鳌亭”的楹联仍昭示着两地城隍庙同根同源。
鹿港“鳌亭宫”后来还分灵台中、台南、嘉义等地,而由永宁分香到台湾的各种民间庙宇有上百座。如今,两岸之间的交流频繁,不少从永宁城隍庙分出去的台湾庙宇均回到祖庙谒祖进香,2009年永宁城隍庙也应邀派人出访台湾。下个月,台湾还将组织200多名信众前来永宁城隍庙进行文化交流,届时,永宁城隍将再次见证两岸交往的历史时刻。
推荐阅读:
青海廖霭庭旧居
长治古建筑的前世今生
广州何吾驺“阁老之墓”
老北京“红灯区”的八大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