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白云山能仁寺

广州白云山能仁寺
白云山十三寺的故事
近日,广州白云山的能仁寺全面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免费向游客开放。很多市民也许不知道,昔日白云山上曾经有寺庙多达十三座,后来先后湮灭,仅余始建于道光年间的能仁寺。广州著名的小吃白云猪手,相传和当年山上的寺庙大有关系。
白云十三寺
白云寺、双溪寺、能仁寺、弥勒寺、蒲涧寺、景泰寺、云岩寺、五龙谷庙……
景泰寺入选古羊城八景
据载,清朝后期,白云山上分布着白云寺、双溪寺、能仁寺、弥勒寺、蒲涧寺、景泰寺、云岩寺和五龙谷庙等十余座古刹。暮鼓晨钟此起彼伏,山鸣谷应,充满着庄严和祥和的气氛。如果再向上追溯,历史上白云山有据可考的寺庙有十三座之多。
景泰寺是白云山最早的寺院,是南朝齐梁年间景泰禅师居住的地方,据说当年有数百名僧人,因为风景优美,所以入选古代羊城八景。
稍后的寺院是蒲涧寺和濂泉寺,苏东坡作过一首诗《广州蒲涧寺》,记载了蒲涧寺的清幽环境:“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写潺天。”还有一位叫白玉贞的唐朝诗人写了首诗《送友人南归》,其中也有“南国菖蒲老,知君忆钓船”的诗句,可见蒲涧寺在唐代就已经有了。
宋代是白云山建寺最多的时期,主要有云岩寺、白云寺、月溪寺、文昌庵等。古代时候的白云寺,内有大雄宝殿、念佛堂、方丈室、白莲精舍及僧人住房,规模非常大。不仅是僧人基地,也是文人聚集的会所。
能仁寺于清道光四年由吟坚和尚始建,当时仅有“茆屋数椽,仅避风雨”。随后陆续增建。寺庙前身是南宋诗人李昂英构筑的玉虹饮涧寺、山隐轩,是他以诗会友的地方。因为这里岩壑幽邃、泉石奇异、龙腾虎跃、云烟缥缈,逐渐建成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
孙中山曾在能仁寺读书养病
光绪年间,能仁寺成为白云山第一大寺,自上而下有慈云殿、甘露泉、大雄宝殿、虎跑泉、六祖殿、玉虹池、石桥、牌坊等建筑或古迹。
根据咸丰三年《重修能仁寺记碑》,其时仅“茆屋数椽,仅避风雨”而已。当时的寺僧了尘,俗称刘四和尚,原来是顺天府的贵胄,父兄皆官居总兵,本人亦考中武举后忽悟“大丈夫不当壮游万里乎!”于是游侠四方,来到此地,钟爱玉虹洞的岩壑幽深,并拜吟坚上人为师,并在能仁寺发大愿“欲作大观经数十年,积殊累寸。”终成宏愿,于咸丰元年开工三年落成。
光绪十三年,僧人惟中又大加扩建,扩建后能仁寺的规模为:牌坊(上书“佛境”)、山门(有苏曼殊所书“金刚法界”额)、大雄宝殿、慈云殿(殿下有“甘露泉”)、地藏殿、三摩地(静室)、无尘地(静室)六祖殿、宝月阁(知客)、钟楼、鼓楼、祖师堂、说法堂、库房、香积厨、斋堂、客堂,现在还保留玉虹池旧迹。寺门后有石桥,题有“流云漂月”四字,相传为昔日之虹桥旧迹,桥下流水湍急,直泻而下,现在已经渐渐干涸。
在民国时期,能仁寺香火甚盛,孙中山曾偕同宋庆龄来到能仁寺,并在寺中读书养病。后来,能仁寺在战乱中被毁。
广州市政府于1993年投资1500万元参照旧制重建能仁寺,恢复的景点有钟鼓楼、大雄宝殿、慈云殿等,于1995年5月对外开放。成为白云山恢复文物古迹中的典范。
寺内现存主要古迹有虎跑泉、甘露泉、玉虹池、流云飘月、古桥等,还有抗法英雄黑旗将军刘永福一笔写下的一个高2米宽1米的红色“虎”字,为这个庄严静穆的山寺增添了几分浩气。
小和尚嘴馋造就白云猪手
在游览白云山和能仁寺的同时,也可品尝白云山的美食,著名的“白云猪手”是广东的一道名菜,它跟白云山上的寺庙密切相关。
相传古时,白云山上有一座寺院。一天,主持该院的长老下山化缘去了,寺中的一个小和尚趁机弄来一只猪手,想尝尝它的滋味。在山门外,他找了一个瓦坛子,便就地垒灶烧煮,猪手刚熟,不料长老已化缘归来。小和尚怕被长老看见,触犯佛戒,就慌忙将猪手丢在山下的溪水中。
第二天,有个樵夫上山打柴,路过山溪,发现了这只猪手,将其捡回家中,用糖、盐、醋等调味后食用,其皮脆肉爽、酸甜适口。不久,炮制猪手之法便在当地流传开来。因它起源于白云山麓,所以后人称它为“白云猪手”。
现在广州的“白云猪手”,制作较精细,已将原来的土法烹制改为烧刮、斩小、水煮、泡浸、腌渍等五道工序制作,最考究的“白云猪手”,是用白云山上的九龙泉水泡浸的。九龙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晶莹澄澈、清醇甘滑、用它浸泡肥腻猪手,能解油腻。
推荐阅读:
秦兵马俑坑考古证实秦俑千人千面
河北乏驴岭村百年老铁桥至今未“退役”
天津破败古庙露出明朝壁画
重庆刘伯承六店旧居纪念馆昨日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