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拐十八巷”是老六安城纷繁复杂建筑格局的沧桑缩影,书院拐是九拐之一,因为自古沾上了书香气,成为当地十分有名、至今仍“健在”的老街巷。
记者在六安市鼓楼街北头找到了青石板路的书院拐。抬头望去,书院拐的拐头处立着几处刚经过整修的古建筑,那就是古书院。走入书院内院发现,除了大门边尚存的、列为文物的几间旧房外,院内尽是现代房舍,既有陈旧的居民小楼,也有平房小院,“这里早前是法院宿舍,现在大部分房主都搬走了,住在此的大都是租房子陪读的。”院内一位阿姨说。
书院拐得名于拐头上的古“赓飏书院”,据说最早创于唐代。到了清代,则列为官学。当时进出书院的学童,既有本城的,也有附近霍山等县城的。“书院的学生不像现在学校那么多,那时候能送孩子来读书的,都是大户人家,一般的小地主也供不起。”六安市知名民间艺术家唐亚东先生说,他幼年家境清贫,读不起书,但渴望读书的他喜欢在书院门口走动,“每次路过的时候,就喜欢伸头看看里面,想知道老师们咋教学生读书。而且,当年书院门头很大,挑檐很高,门口还有十来口大水缸,是用来防火的,但现在已经没有了。”
而今的书院拐还有琅琅书声吗?附近居民告诉记者,有很多陪读家长带孩子租住在这里,上学放学时都能看到许多学生娃进出。“书院里面的房主大都搬走了,租住的都是附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也在这里陪读,大概有几十户吧。”两位聊天的老妇人告诉记者,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因为毕业从书院拐搬走,然后又来一批。
推荐阅读: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京聚首 发布《圆明园宣言》
圆明园推数字三维景观 年底前可下载软件欣赏
河北“九连城遗址”遭风沙侵蚀面临消失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保存完整 欲申报“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