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一座老城,恩施在1991年7月就被列为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恩施市六角亭的施州古城,从政治和文化意义上讲,是恩施古文化路线和古城镇的中心,恩施州“一个中心、两条走廊”旅游发展思路和恩施市“一个中心、八条生态文化走廊”仙居恩施建设规划,都以“恩施城”为中心,而“施州古城”是这个“中心”的核心和心脏。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教授考察施州古城后,都钟爱有加,大为赞赏,曾有很多本地文化工作者为古城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积极呼吁,但至今其价值和品牌还未得到广泛认知。不过,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说,如果现在还停留在为古城现状担忧或呼吁保护利用的阶段,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还不如为古城的实际开发利用提出实际的建议和意见。
现存尚算完好的武圣宫、文昌祠一角、古城里的特色商铺、老城南门城门洞、古老的青石板路、恩施古文化中心。
建设施州古城,首先要明确古城的范围。古城位于今恩施市六角亭街道办事处辖老城区,由解放路、城乡街、胜利街社区和书院社区的一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万余人。
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本地文化工作者的长期考察研究,关于施州古城的著作不计其数,诸如《施州考古录》、《施州考古录校注》、《施州古城诗话》、《施州古城》等,大家公认的古城范围,东至黄石大桥(东门)西端、西至叶挺路(含叶挺将军囚居旧址)、南至南门大桥、北至挂榜岩。这一区域是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是恩施古文化路线和古城镇的中心。
施州古城依山傍水,山环水抱,古有“诸水环流,形若楼船”、“城为舟形”的美称。东临清江,西临麒麟溪,南临高桥河、巴公溪,以城墙围城,以河溪为护城河,东、北城门外有清江渡口,西、南城门外有石板路和小街、小桥连接,城内有象牙山、鳌脊山、回龙山、成山等,城外有五峰山、客星山、巴公山群山围绕,山峦逶迤。
施州古城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成为一个居民点,相传古有施氏(《路史》记),三国时建沙渠县,东晋末桓元子誕筑城临施水(清江),即施王屯地,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平其地置施州,至明时,置施州卫,清设施南府。民国初,废府存县,先后设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区、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第七区。1949年11月,恩施县人民政府成立,施州古城先后为城乡区、城关镇、六角亭街道办事处,设有胜利街(原二街)、小十街(原三街)、解放路(原四街)、和平街(原五街)、城乡街(原六街)五个居民委员会。2001年12月,合并为胜利街、解放路、城乡街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古城丰富的文化资源
施州古城文化资源丰富,大致可概括为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古城池文化、移民文化等。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施州古城有国家、省、州、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登记在册有重要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28处。施州城墙旧址、文昌祠、武圣宫、白衣庵……遗址遗迹多不胜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国家、省、州级名录13种,市级名录更是达到33种。恩施扬琴、土家女儿会、耍耍、社节……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胜枚举。
在古城的周边,恩施城区、城市规划区内也有很多文物古迹,诸如柳州城遗址、何功伟烈士就义旧址、龙洞国民党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官邸旧址等,共有16处。
古城曾有“24宫”、“48庙”及“二祠十宫十八庙”之说,宫祠庙观数之不尽。据考证,所谓“48庙”,包含有一观一寺一庵八祠十宫十三庙十四土地坊。
由此可见古城的文化价值之高,而且就某些方面来说,古城的文化价值还有几个方面的特殊意义。
古施州是鄂西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隶属于夔州路、四川行省和湖广都司,是历代朝廷治理鄂西民族地区的重镇,与川、黔、湘边构成管理武陵地区的拱卫之势,更是管理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前哨阵地,先后设立州、卫、府、道等机构。从这个层面上说,古城是鄂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见证。
推荐阅读:
南京美龄宫进行80年来首次全面大修
避暑山庄文物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
青岛:文化遗产日与古建筑对话
宜宾翠屏区金坪镇三处古迹盼修缮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