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
胡同里等待揽客的黄包车
鼓楼东大街
家住北京鼓楼东大街草厂胡同的张元呈老人每天清晨都会牵着自家的宠物狗,悠闲地散步到护国寺吃一顿具有老北京特色的早餐;午后搬张藤椅,坐在距钟鼓楼不过二三十米、住了几十年的四合院门前,看着胡同里来来往往的游客和载客的黄包车,不时与街坊四邻聊聊家常、为路过的游客指指路。在62岁的张元呈的看来,这样悠闲清静的日子是他一辈子都享受不够的。
确实,在高楼大厦林立、生活节奏飞快的北京城里,已经很难找到象张元呈家所在的鼓楼地区这样宁静而安详的街区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北京旧城改造的进行,老北京城内大片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被整齐划一的高楼代替,随之消失的还有老北京们钟爱的传统生活方式。对此,张元呈多少有些无奈:“外国人来北京,不是来看高楼大厦,看的就是老北京的文化,把老北京改造成西洋、东洋式的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北京城再怎么改造都要保留原样,不能再拆了。”
老张的这一想法可以说是北京市政府与民间的共识。作为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北京有着浓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这其中就包括闻名于世的古建筑文化,全长约7.8公里的北京古城中轴线所串起的一系列建筑群更是被称为“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包括老北京的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以及沿线坐落着的天坛、故宫、北海、鼓楼和新中国成立后扩建的天安门广场等建筑。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都北京这条“脊梁”和“龙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保持老城的历史原貌,北京市政府在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周边划定了一个占地1377公顷的“缓冲区”,区内建筑高度、尺度和街巷格局要与故宫的传统风貌相协调。与此同时,以“微循环”和“有机更新”的方式,积极改善缓冲区内基础设施,降低人口密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张元呈家所在的草厂胡同离钟鼓楼不过百尺,自然也被列入了缓冲区保护范围。但他儿时的胡同生活却并不令人向往:二十几口人挤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冬天要靠烧煤炉取暖,孩子们手上脚上都是冻疮,去厕所要走出100多米......
现在,经过多年的改造,胡同内供暖、下水管道、路灯等基础设施都逐步得到完善,居民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张元呈说:“供暖现在也煤改电了。每年国家有电补,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这几个小时都是低谷电,3毛钱一度,平时要4毛8分5一度。而且对没有工作的人国家还有补贴,一度电才一毛钱。这是好事儿,而且现在空气好了。”
多年从事城市规划研究的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瞿志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应采取保存、更新、延续三大原则。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程短、建设强度大、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相对集中的特点,他觉得可以借鉴一些欧洲城市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像巴黎、伦敦、慕尼黑、纽约、波士顿等欧美城市的改造确实是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例子。为了保留历史风貌,巴黎将原有街道的规模和建筑(外)立面保留下来,内部则按照现在的需求进行更新。改造完之后从外表上看与原有的风貌和特色是一样的,但内部的设施完全是按照现代化的需求进行建设。我想北京也可以把这种方法作为参考。”
合理的旧城改造即保留了老街区的特色,又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但北京毕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胡同的老建筑能够保留,原有的平静闲适却难再重现。随着周围街区商业开发的进行,胡同内车辆拥堵、噪声扰民等问题日益突出。瞿志教授认为,对于这一问题,一方面相关部门需采取措施,同时居民也应改变观念,自觉采取行动,选择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为保留历史建筑做出一份贡献。“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生产意识的提高,导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随之上升,传统的胡同街巷对这样的交通(压力)是承担不了的,形成了停车难的现象。作为居民来说,如果想要拥有一个舒适、怡人的居住环境,还需要改变观念,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也有更多快捷、便捷的交通工具可以选择,既能满足交通的快捷性、同时也能更少地占用公共空间。”
无论在哪个国际化大都市,旧城的保护与改造都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问题。但不论经济如何发展,现代化的步伐如何加快,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都是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的。这需要决策者的智慧,更需要每一位居民的配合甚至牺牲。只有这样,老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才会与现代化首都的内在功能交汇、融合,呈现给世人一个独色的北京。
推荐阅读:
徐闻城内村多彩的古文化历史
打开“老西门”看看上海旧市井
青岛西阁里街曾经的繁华
福州正谊书院沿海文化昌盛地